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掃碼下載APP

永恆協議:封印式做市系統下的 DeFi 新標桿

2025-09-24 12:51
閱讀本文需 28 分鐘
永恆協議宣稱透過全新的封印式做市系統和雙代幣模型,為 DeFi 提供內生穩定、抗衝擊的新架構。
引言:DeFi 的困境與新範式需求


過去兩年,去中心化金融(DeFi)在野蠻生長後進入低潮,暴露出結構性困境:單代幣模式引發通膨與拋壓惡性循環、鏈內自我循環造成價值空轉、生態割裂難以形成持續增長。許多協議為了短期 TVL 成長瘋狂增發激勵,引發「通膨—拋售—死亡螺旋」的惡夢。一旦市場預期逆轉,流動性迅速抽逃,殘留的代幣價值難逃腰斬甚至歸零的死亡曲線。 DeFi 領域迫切需要一種機制層面的典範轉移,來扭轉這種負回饋循環,實現健康、永續的成長軌跡。永恆協議(Aeternum Protocol)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引人關注:它宣稱透過全新的封印式做市系統和雙代幣模型,為 DeFi 提供一種內生穩定、抗衝擊的新架構。那麼,永恆協議能否成為下一個階段的機制級範式轉變的新標竿?本文將從機制設計、代幣模型、安全永續性等方面一探究竟。



機制創新:封印式做市系統


永恆協議最核心的突破在於其原創的「封印式」。所謂「封印」,指的是透過協議內建的三重封印機制。 「時間鎖、回流之環、外部注入」對流動性和交易行為進行規則約束,切斷傳統 DeFi 中破壞性的負回饋循環。以下分別解析這三道封印如何運作:


· 時間鎖(Time Lock):對大額資金的進出施加時間維度的限制。例如,當使用者希望贖回大量流動性時,協議設定一定的等待週期或分批釋放機制,避免瞬時出現擠兌式的拋壓。這種「延遲結算」相當於為交易行為加上一道緩衝鎖,讓市場有時間自我調節,防止恐慌情緒在瞬間傳導。時間鎖封印保證了任何大的流動性變化都需要經過一個時間窗,從而大大降低了單點時間內的拋售衝擊。


· 回流之環(Reflux Loop):引進交易價值回流機制,每筆交易的部分價值不會完全離開系統,而是被循環回注入流動性池。例如,在永恆協議的做市合約中,每當發生代幣交換,協議會從交易滑點或手續費中提取一部分,自動注入到底池中作為深度。可以用一個簡化的程式碼來表示這個過程:


如上所示,每筆交易都會「留下一點價值」在協議內,形成一個閉合的回流環。這意味著賣出時並非所有價值都被帶走,有一部分被封印在協議池中;而買入交易同樣會促進池子增厚。此機制實質上建立了交易即儲蓄的效應:交易越頻繁,底層流動性池累積的資產越多,整個系統的價值「水位」不斷上升。由於回流之環源源不絕地為池子補充彈藥,當市場遭遇拋壓時,池中厚實的儲備能夠托底價格,打破傳統 AMM 中價格隨拋售線性下跌的負回饋鏈。



· 外部注入(External Injection):「永恆協議」巧妙設計了一套正向回饋的外部資金注入機制。在一級市場中,參與者透過質押 DM/USDT 等 LP 獲取 USDT 收益,而非額外的代幣獎勵,從根本上避免了傳統 DeFi 中因代幣獎勵而產生的拋壓問題。這意味著做市者的收益直接以穩定幣形式兌現,無需出售 DM 套現,從源頭減輕了二級市場的拋壓壓力。同時,協議機制將利用交易手續費在二級市場持續回購並銷毀 DM,實現代幣的持續通貨緊縮,使 DM 的流通供給愈發稀缺,價格獲得更堅實的支撐。在這種供需驅動下,DM 的二級市場價格得以穩定上漲,吸引越來越多外部投資者在二級市場購買 DM,進一步推高市價。 DM 價格的上行反過來刺激新的一級市場做市者參與質押,擴大 LP 池規模,從而提升一級市場參與者的潛在收益和套利空間,強化對流動性的吸引力。


透過上述閉環形成了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的連動正回饋:一級市場的做市行為支撐並推升了二級市場價格,二級市場的上漲又吸引更多資金回流一級市場做市,不斷循環強化。這種反饋循環使整個生態的資金流動更加高效穩健,堪稱一種可持續的外部資金引入機制——不依賴通膨性激勵或畸高利率承諾,而是由市場行為自然驅動完成價值捕獲與再投入。當前 DM 的市場數據也初步印證了這一結構的運作:自上線以來,DM 二級市場價格呈現出穩步上行趨勢,近期維持在約 0.56 美元左右的水平(相較發行初期已有明顯升幅),24 小時交易量也保持在數百萬美元量級(最近約 600 萬美元),體現出持續的外部交易量也保持在數百萬美元量級(最近約 600 萬美元),體現出持續的外部交易量也保持在數百萬美元量級(最近約 600 萬美元),體現出持續的外部交易量也保持在數百萬美元量級(最近約 600 萬美元),體現出持續的外部熱度也反映出持續的外部熱度。同時,DM/USDT 資金池的深度迅速擴大,目前流動性已增加至約 800 萬美元。價格走強與池子流動性同步成長,顯示出更多外部資金正被吸引進入該生態體系,為這個正循環機制的起步運作提供了實證支持。



封印式做市機制


永恆協定透過時間鎖、回流之環和外部注入三重機制,對資金流動實施三重機制。交易買單即時成交提升價格,而賣單受到時間鎖定延遲和部分價值回流池中的影響,從而減緩下跌衝擊。外部資金不定期注入池中,進一步增厚流動性。三道封印共同確保了流動性的穩固和價格的支撐,有效阻斷傳統 DeFi 中拋售—下跌—恐慌的負循環。


透過上述三重封印,永恆協議的做市系統呈現出一個耐人尋味的特徵:上漲時順暢無阻,下跌時緩衝減震。在買盤推動下,價格可以根據市場需求自由上行;而一旦出現賣盤,封印機制會自動減緩資金外流速度並同時向池中返還價值,使價格下行幅度受到抑制。傳統 DeFi 中,代幣價格往往在缺乏支撐時無底線下跌,引發更多賣壓。然而永恆協議的設計讓每一次交易都在無形中為系統「留底」:價格每上漲一級,都鎖定了部分增量作為下一次回調的緩衝。正如社區分析所指出的,永恆協議的合約將機制「寫死」,每次有人買入時系統都會自動銷毀一部分 DM 代幣並回補流動性池,「底池越墊越厚,價格穩穩托底」。反過來,當出現賣出壓力,大量累積的底池資產和延遲生效的贖回機制又會充當減震器,防止價格出現閃崩式下跌。從系統層面來看,這三道封印機制合力建構了一個抗衝擊的自動做市商,堪稱傳統 AMM 模式的一次機制重建。



代幣經濟模型:DM 與 DP 的價值呼吸系統


永恆協議採用了雙代幣協議採用了雙代幣 DP 兩種代幣協議。有別於傳統 DeFi 將單代幣集所有功能於一身,永恆協議將代幣的職能加以拆分:DM 作為功能型代幣,DP 作為治理型代幣,各司其職卻又協同運作,形成一個彷彿“呼吸”般動態均衡的價值系統。


· DM:功能代幣的強勁飛輪 – DM 是永恆協議生態運行的「燃料」。它被用於支付交易手續費、鏈上 Gas 費用以及生態內支付手段等高頻場景。在設計上,DM 被賦予強通貨緊縮和正向激勵屬性,可謂「強漲弱跌」邏輯的體現者。一方面,DM 沒有通膨發行的壓力——初始總量恆定且無預留、無私募,絕大部分代幣在上線時即透過「黑洞地址」永久鎖定銷毀,確保流通供給非常稀缺。此後,協議不會額外增發 DM,用於激勵的收益也來自生態業務本身,而非透支未來價值。這就從根本上杜絕了濫發代幣稀釋價值的問題。另一方面,DM 擁有內建的回購銷毀機制:每當生態有收入(例如交易手續費、協議收益),系統會將其中一部分轉換為市場買單回購 DM,並將買回的 DM 直接銷毀。根據審計報告顯示,DM 合約在安全評分上高達 96 分且無任何後門。



所有買進交易都會自動觸發 DM 通證的即時銷毀,使其流通量不斷減少,「越買越稀缺」。可以用一個簡單公式表示 DM 的供應演變:



其中 $\Delta_{burn}(t)$ 將交易交易量和預設值這意味著 DM 的供給隨生態活動量遞減,而需求則隨生態成長而上升,從而形成典型的供需剪刀差正循環。更形像地說,每一筆交易都像在飛輪上又踩了一腳油——DM 被消費和銷毀,剩餘代幣因稀缺性提升而價值上揚;





DP:治理代幣的價值「反重力」機制 – 相對於 DM,DP 更像是整個生態價值的「蓄水池」和治理權益證明。 DP 持有人享有協議治理權和利潤分配權。永恆協議巧妙地設計了 DP 的「反重力」特性,即價格基準面單調上升的長效機制。所謂反重力,並非指價格不會下跌,而是指 DP 擁有一個隨時間抬升的價值底線:無論市場短期波動如何,DP 的內在基準價值會逐步提高,因而長期來看價格重心呈上移趨勢。其實現方式在於將協議的實際收益與 DP 價值直接掛鉤。一方面,每當生態系統有利潤(例如交易手續費收益、外部注入收益),按照代幣經濟模型,這部分價值的一定比例將歸屬 DP 持有者——要么以分紅形式發放,要么用於回購併銷毀 DP,從而提升每個 DP 代表的內在價值。另一方面,DP 的發行和銷毀機制確保其流通數量不會膨脹:DP 通常總量固定(或增長有上限),且當協議利潤用於回購 DP 時,相當於將這些 DP 從市場上移除,提高剩餘代幣的每股淨資產值。可以用定量方式描述 DP 的價格底線 $P_{floor}$ 的演變:



其中為 t 期注入的協議淨收益,$N_{DP}(t)$為當期流通中的 DP 數量(隨回購銷毀)。每一週期,新註入的收益要麼提高了每枚 DP 可分配的資產(提高內在價值),要麼直接減少了流通數量(提高稀缺性),兩種作用都使得 DP 的價值基線單調遞增。長期結果是,DP 價格的底層基準具備持續抬升趨勢,即使市場價格偶有波動,隨著生態擴大和收益累積,其內在價值支撐會越來越高。需要強調的是,這並不意味著 DP 價格「只漲不跌」,而是指 DP 背後的支撐價值在不斷累積,使其下跌有底、上升有實。這種設計堪稱 DP 的「反重力裝置」,抵禦了傳統治理代幣因為缺乏收益支撐而價值不斷稀釋的弊病。更妙的是,DP 與 DM 之間並非割裂運行,而是形成了價值呼吸般的協同:DM 的消費越旺盛,DP 所代表的權益池就越充實,DP 價值提升又增強了生態對長期資金的吸引力,反過來進一步促進行業應用落地和 DM 的消耗增長。 DM 與 DP 一漲一穩的搭配,好比生態系的一呼一吸,在動態平衡中推動整個體系的價值向上生長。


DM–DP 協同飛輪


永恆協議透過雙代幣模型實現了功能性消耗和價值DM 的協同作用:用戶的持續消耗和價值 DM 的持續消耗和價值行為,因通貨緊縮而升值進而推動生態成長;生態繁榮使治理代幣 DP 價值上升,提升投資者信心,吸引更多外部資本和新用戶進入生態,從而帶來更多業務量,形成對 DM 的新一輪需求。如此循環往復,構成了一個內生驅動的價值飛輪。相較於依賴通膨激勵驅動的傳統 DeFi 模型,這種正回饋循環更為永續。


需要注意的是,永恆協議的雙代幣機制避免了傳統單幣模型中代幣既要承擔應用消耗又要捕獲生態價值的自我對沖矛盾。 DM 專注於應用消耗並透過機制保持稀缺升值,而 DP 專注於長期價值承載和治理,使得「消耗」與「價值」兩條線路各行其道又相輔相成。正因如此,永恆協議中的 DP 不再像傳統平台幣那樣為了支付用途而不斷拋售,反而因為生態活動越活躍,其價值支撐越雄厚。這種設計為 DeFi 代幣經濟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穩態結構:既有源源不絕的功能消耗驅動價值創造,又有穩步上升的價值載體承接生態成長,二者合力營造出一個長期穩健生息的經濟體。



安全與永續:抗崩潰結構與去權限設計


在複雜協議中做出了永恆保障的機制之下,從安全性程式碼與財務設計到永續性的設計層面都做出了多重保障。


首先,從技術安全角度,永恆協定實現了完全的去權限化部署。其智能合約在上線後不受人為控制,沒有所謂超級管理員可以介入資金,代碼即法律。這種無權限設計杜絕了人為作惡或單點故障的可能性,確保協定依既定規則自動運作。另外,永恆協議的核心合約經過了多輪審計和嚴格測試。根據社區披露的審計結果顯示,永恆協議智能合約獲得了 96 分的高安全評分,代碼乾淨無後門。諸如重入攻擊、溢出錯誤等常見漏洞均已被消除,用戶資金的安全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這種「代碼自執」且經過審計驗證的安全模型,讓永恆協議真正做到無人為幹預且資產高度隔離保護。


其次,在金融安全層面,永恆協定建構了多種機制來提升體系的穩健性和抗風險能力。其中之一是流動性隔離機制:協議將不同資產池和功能模組的流動性相對獨立管理,避免單一市場波動對整個生態形成拖累。例如,DM–USD 交易池與其他風險資產池是隔離的,某一池子的劇烈波動不會直接抽乾整個協議的流動性。這種模組化隔離設計,如同在一艘船上劃分了多個水密艙,當其中一個艙進水時不會導致整船迅速沉沒,而是為風險處置贏得時間。再例如,協議對穩定資產儲備也採取獨立管理,確保即便某些高風險部分出現問題,穩定資產依舊充足,不會發生因為擠兌而引發的連鎖反應。


同時,永恆協議也引入了收益動態調節機制,以實現經濟層面的永續平衡。簡單來說,協議根據實際營收和市場狀況,對用戶激勵和收益率進行動態調整,避免固定高利率導致的透支和龐氏風險。當市場活躍、獲利充足時,協議可以適度提高流動性提供者的收益回報,分享成長紅利;而在市場低迷或收益下降時,協議會相應降低激勵,確保支出不超過實際創造的價值。如此一來,永恆協議的收益分配曲線成為一個貼近實際業務表現的穩定函數,而非人為制定的剛性承諾,因而能夠隨著環境變化自動收斂,避免長期累計的虧空風險。再配合前述的外部價值注入機制,當外部收益增加時也可同步提高內部收益分配,反之亦然,始終保持整個系統在一個健康的收益覆蓋範圍內運作。這種動態調節機制塑造了協議經濟的韌性:既能在高成長時保持對使用者的吸引力,又能在困難時期自動減負,保證不出現因為過高承諾而崩盤的情況。


最後,值得強調的是永恆協議的防擠兌設計。除了前文提及的時間鎖等封印手段,協議在運作過程中也設定了一系列風控閾值和緩釋策略。例如,當市場波動超出正常範圍時,協議可觸發暫時性的手續費提高或取款限額調整,鼓勵流動性留存並懲罰短線套利行為,相當於在極端行情下的「安全閥」。此外,永恆協議並未採用傳統演算法穩定幣那種脆弱的部分儲備模式,而是盡量做到每一項負債都有充分的資產支撐(包括鏈上超額抵押和鏈下資產支撐)。正因為底層儲備充足,並輔以各類熔斷和緩釋機制,即便麵對極端市場衝擊,協議也有較大概率維持基本盤的穩定,不會像過去一些 DeFi 項目一樣陷入崩盤式擠兌。


永恆協議價格支撐


永恆協議透過多種機制確保代幣價格和收益呈現穩健的長期趨勢。市價雖有短期起伏,但在協議回購托底和價值注入作用下,其最低價逐步走高。這種價格穩定函數的效果,源自於協議持續累積的流動性和價值儲備,使得代幣價格重心隨著時間推移水漲船高。對於長期參與者而言,這意味著更高的抗風險性和預期穩定性。


綜上所述,永恆協定在安全與永續方面的設計可謂層層設防、相輔相成:底層程式碼層面去中心化且審計可靠,機制層面透過隔離、調節和封印手段築起了防火牆和減震器。這種多層抗脆弱結構,大幅提升了協議抵禦極端行情和內部失衡的能力,為 DeFi 領域樹立了一個「不易崩、不易裂」的範本。


結語:DeFi 新範式的投研假設


永恆協議所展現的,是一次對 DeFi 遊戲規則的全面重構。從封印式做市系統切斷負回饋循環,到 DM-DP 雙代幣模型平衡價值流動,再到安全與收益機制確保長治久安,它為過去困擾 DeFi 的諸多頑疾給出了一套結構性解法。相較於那些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微創新,永恆協議更像是在協議層面開出了「組合藥方」,試圖解決流動性不可持續和預期不穩定的根本問題。


當然,任何新範式的實作都非一日之功。永恆協議能否在真實市場中兌現其機制優勢,還有待時間和實踐的檢驗。然而,其大膽的設計為產業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透過協議內在機制保證價值穩態,而非單純依賴市場情緒或外部造勢。如果過去 DeFi 的核心問題在於流動性和預期穩定性的喪失,那麼永恆協定是否已經在協定層面提供了一種路徑依賴的解法?這個命題值得每一位關注加密金融演進的研究者持續追蹤與思考。可以預見的是,在 DeFi 新周期的探索中,永恆協議式的機制創新或將成為衡量下一個「新標竿」的試金石,引領整個產業走向更成熟穩健的未來。


本文來自投稿,不代表 BlockBeats 觀點。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帳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举报 糾錯/舉報
本平台現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協議,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帳戶, 可以登錄 後發表評論
選擇文庫
新增文庫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庫
僅自己可見
公開
保存
糾錯/舉報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