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掃碼下載APP

Arthur Hayes與Tom Lee談 DATs、穩定幣與預測市場的未來

2025-10-06 10:00
閱讀本文需 50 分鐘
Token 2049上的熱門對談話題一覽
原文書名:Arthur Hayes & Tom Lee_ Perps, Stablecoins, Prediction Markets
原文來源:Unchained
原文編譯:Ismay,BlockBeats


;管理合夥人

Tom Schmidt,Dragonfly 普通合夥人

Tarun Chitra,Robot Ventures 管理合夥人


嘉賓:


Arthur Hayes,Maelstrom CIO

嘉賓:


Arthur Hayes,Maelstrom CIO


編按:本期訪談匯集了加密產業重量級人物-Arthur Hayes 與 Tom Lee,圍繞永續合約、穩定幣、數位資產金庫(DATs)、預測市場及隱私幣等前沿主題展開深入討論。嘉賓們不僅分享了各自對市場趨勢、產品策略和競爭格局的獨到見解,還從機構視角剖析了加密資產的發展邏輯:DAT 如何成為鏈上“華爾街 CEO”,穩定幣專鏈能否形成真正價值流,Perp DEX 的競爭與創新,以及預測市場和隱私幣在信息、投機與社會價值上的潛力。文章既呈現了產業實操經驗,也反映了加密生態在金融化、合規化和產品創新上的最新動向,是理解當前加密市場發展脈絡與未來趨勢的重要參考。


以下為對談全部內容:


Haseeb:大家好,我是 Dragonfly 的首席造勢官,我們是加密早期投資人,但要聲明我們在這裡說的一切都不是投資建議、法律建議,甚至也不是人生建議(笑)。


我們又回到 Token 2049 現場。剛剛在後台還在回顧去年的場景。大家如果把時間撥回到「川普還沒當上『親愛的領袖』」之前,那時 Token 2049 全是迷因幣;隔壁 Breakpoint 現場如果你記得,Iggy Azalea 當時鬧出大新聞。 Arthur,今年 Token 2049 的氣氛如何?


Arthur:交通堵塞。


Haseeb:確實(笑)。


Tom Schmidt::我覺得幾乎有點「舒服的無聊」。比較去年的迷因幣狂潮,今年走一圈,大家都在聊穩定幣、聊 DATs(數位資產金庫)。 Tom,別介意啊,但氣氛和去年那種 Iggy Azalea 脫衣舞派對完全不一樣了。


Haseeb:去年是西裝少、脫衣裝多;今年呢,Tom,你覺得在一個更機構化的 Token 2049 上是什麼感受?


Tom Lee:今年能量很足,參加人數非常多,來了很多關鍵人物,我們開了大量會議,非常有效率。


Haseeb:比去年的脫衣舞派對還要有效率?


Tom Lee:我沒參加過(笑)。


DAT 的趨勢討論


Haseeb:可以理解。好,我們來聊聊 DATs。對不了解的聽眾,DAT 代表「數位資產金庫」(Digital Asset Treasuries),相當於「萬物微策略化」。


今天在台上的 Tom 是 Bitmine 的主席。 Bitmine 是迄今最大的以太坊金庫,增持速度非常快,已經持有約 265 萬枚 ETH,佔整個以太坊供應量的 2% 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看到這些 DATs 的交易量高度集中。以前有很多不同的 DAT 參與者,現在 90% 的 DAT 日交易量都在 MicroStrategy 和 Bitmine 之間,其他的交易量幾乎就是小碎片了。


我必須問一句,Tom,很多人都覺得你是「以太坊的救世主」。你怎麼看?


Tom Lee:這是一份很大的…


Haseeb:工作,對,沒錯。


Tom Lee:我覺得以太坊本身的狀況很好。以太坊基金會在過去一年裡把重點放在了對的方向。再加上穩定幣的崛起,真正點燃了對區塊鏈的需求。而 Bitmine,只是剛好踩了這個時機。


Haseeb:確實如此。那時候基金會內部還在調整,敘事也在重塑。但現在感覺你基本上成了以太坊的「首席市場長」。


Tom Lee:哈哈,那我得把這個標題加到名片上了。


Haseeb:你確實應該再加。 Arthur,你怎麼看 DAT 這股熱潮,它對以太坊和敘事的重新點燃有什麼影響?


Arthur:我覺得大家都愛在 CNBC 上聽 Tom Lee 講話啊。他願意敲鑼打鼓宣傳,那就乾吧兄弟。我很喜歡,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 Tom Lee。每條鏈都該有自己的 Tom Lee。


Haseeb:對啊,每條鏈,對吧?那我問你個問題,Tom 你覺得自己做對了哪些事,而其他想當「山寨版 Tom Lee」的人沒做到?


Tom Lee:我覺得 Bitmine 做對的第一件事是溝通。我們一直把訊息傳遞得非常簡單明了:ETH 處在一個超級週期裡。我們透過官網、演講、還有董事長的視訊致詞不斷強調這一點。其次,Bitmine 和機構世界的連結度很強。例如 Cathie Wood 很早就公開重倉 Bitmine,現在它已經是 ARK 基金的前十大持股之一,也吸引了更多機構資金進來。這個過程創造了一個「飛輪效應」,所以我們今天能成為美國交易量第 26 大的股票。而正如你所說的,我們和 MicroStrategy 一起,確實在為 DATs 創造流動性。


Haseeb:那接下來呢?我看到你們也不只侷限在以太坊了。最近有個消息說,你們的規模超過了 Worldcoin 的 DAT,好像在往外擴張。能講講這塊的戰略嗎?


Tom Lee:Bitmine 想在接下來的 15 年繼續幫助以太坊成長。具體來說,包括識別更多會消耗 ETH、會燒 gas 的關鍵項目;也會幫助孵化以太坊上的新支付軌道。當然,我們也和以太坊基金會緊密合作,辨識並優先支持升級方向。


這其中也包括投資一些真正突出的項目。例如 Orb 8 code——它關聯到 Worldcoin,正如 a16z 所提到的,在 AI 真正關心的 11 個方向裡,有一個就是「人類身分證明」。 Worldcoin 算是最早在做這個的項目之一,現在已經有接近 1700 萬人通過它被驗證為“真人”。我覺得保護人類身分是區塊鏈上的重大使命。


Haseeb:我自己有個小理論,我們之前節目也聊過,DAT 的意義不僅僅是作為機構投資的工具,它還讓一條鏈有了一個「華爾街 CEO」。這種 CEO 能做基金會做不了的事。例如 Vitalik 或 Tamash 這些基金會負責人,他們不可能上 CNBC 高喊“ETH 牛市來了”,也不可能發一堆技術分析貼,因為這對他們來說“不合適”。


但 DATs 可以把這個角色外包出去,讓某個人用華爾街聽得懂的語言來講故事。這其實是加密產業一直缺乏的東西——明明高度金融化了,卻沒人去承擔這個「市場官」角色。而在我看來,你就是這個典型。


那要展望未來呢?我們已經看到 DAT 熱潮在降溫,管理淨值在壓縮,新產品越來越少。你們怎麼看待未來 2、3、5 年 DAT 會演變成什麼樣子?


Tom Schmidt:我正想問 Tom,其實我覺得整個過程和節奏比我們原來想的要快得多。現在大部分的 E 類 DAT 都已經跌破了淨資產價值(NAV)。那你覺得接下來會怎樣?他們會砸盤賣一堆 ETH 然後回購股份嗎?會被併購嗎?還是會轉型做 AI?你會怎麼做,或是你覺得他們會怎麼做?


Tom Lee:我今天聽說現在已經有 78 個 DAT 了,這數量確實很多。你看傳統二級市場,機構投資人一般只會選 2 到 3 個,最多 4 個。所以在這個範圍裡,肯定會有多個贏家。但機構不可能去買 70 個 DAT。那些跌破 NAV 的 DAT 面臨生存危機。我覺得一個 DAT 不應該低於 NAV,這本身就是一個負面訊號。我不知道他們該不該轉成 ETF,也不知道該不該清盤,或合併。但我很確定,DAT 不該跌破 NAV。當然,這也是市場「水平」的問題。


Tom Schmidt::所以你是在說「水平問題」,對吧?


Tom Lee:沒錯。你看,沒有 ETF 會低於 NAV,所以 DAT 也不該這樣。如果它們有辦法「威脅」自己會轉 ETF,那它們永遠會以 NAV 交易,那應該就是底線。


Haseeb:有道理。你怎麼看?


Tarun Chitra:我也認同「合併」這一點。例如 Solana 的 DAT 就在不斷釋放合併的訊號,不可能永遠有 20 個。但讓我不懂的是,還有人去給市值只有 10 億、20 億、30 億美元的代幣發 DAT。我完全想不通這種規模的專案怎麼活得下去,為什麼還有人要發這種 DAT?


Arthur:因為發起人能抽 5% 管理費啊。


Tarun Chitra:但想像一下,你要是 Tom,要去經營一個市值只有 30 億美元的 DAT,別人說給你 1% 的流通份額,你得操盤這個。你願意幹嗎?


Tom Lee:對啊,這可能會破壞掉「反身性」(reflexivity)。理論上 DAT 應該是代幣的長期持有者,但如果它持倉太大,反而會帶來「冪律」負面效應。所以 Bitmine 一直不想持有超過 10% 的 ETH,目標其實只有 5%。小代幣的 DAT 也許能幫它們講清楚故事,但你不希望它大到最後成了接盤俠。


Haseeb:最近 Zero G 代幣鬧了點事。它的 DAT 在代幣上線前就關閉了,相當於提前註入了一些還沒有市場價格的代幣,然後隨便定了個估值。


另外,美國 SEC 最近也在踩剎車,有傳聞說有人把內線交易的情況報給了 SEC,他們開始調查這些“收盤前的暗箱操作”。再加上納斯達克對 DAT 的規則也收緊了。那些在走捷徑的項目,估計很快就會被重點盯上。整體來看,趨勢還是「整合」。如果你體量不大,不夠規模,資產不夠「硬派」,DAT 本身就沒什麼交易量。沒有交易量,你連 ATM(增發融資)都做不了,那搞這個的意義在哪?只是把點資本鎖起來丟在股市裡,沒人買賣而已。


Haseeb:說到 ETH,最近我們朋友 Andrew Kang 發了一條推特火了,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到,標題是《Tom Lee 的以太坊論點是弱智的》,大概有 150 萬瀏覽量。他的意思是:是的,穩定幣會上以太坊,RW(現實世界資產)會上以太坊,銀行也會上以太坊,但他們都不會真正付費,不會交手續費。這一切都是個梗,真正該買的是機器人公司。他現在全力看多機器人公司。你怎麼看 Andrew Kang 這種唱空派?


Tom Lee:你也知道,在加密圈,「retarded」是褒義詞。所以我就當是表揚了。


Haseeb:哈哈,好,好。


Tom Lee:非常感謝。


Haseeb:這是個好回應,非常好。


Arthur:這就是為什麼他需要我。


Plasma 和穩定幣熱潮


Haseeb:這也是為什麼 Bitmine 是第一名。好,那我們換個話題,聊聊 Plasma。說到穩定幣,Plasma 是一條新的 L1 穩定幣鏈,由 Tether 參投。想先問問在場的,有多少人參與過 Plasma 的挖礦或持有 Plasma 代幣?舉個手……好,我看到了。


Arthur:你們可能在說謊。


Haseeb:舉手的不多啊,我還挺驚訝的。其實這次挖礦規模很大。它是最近的代幣新發之一,空投力度龐大。現在全稀釋估值大概是 85 億美元,總流通量超過 10 億美元,空投量也很大。


問題是,現在 Plasma 名義估值很高,但實際上沒什麼可用的應用,本質上就是一個巨大的挖礦農場。他們一年大概撒 5 億美元激勵,讓人把 USDT 轉過去。那麼大家怎麼看呢?穩定幣專鏈會是新的趨勢嗎?它會不會動搖以太坊的敘事?因為看鏈上數據,這週大部分穩定幣都是從以太幣流出,直接流入 Plasma。


Arthur:我覺得這主要就是「挖礦的函數」。如果有正收益,大家就會去做。但如果後續沒有價值創造,這些資金還是會回來的,就像過去十年所有的鏈遊一樣。


Haseeb:就是,隨便的一個「挖礦農場」嘛。


Arthur:差不多。對,就是個 farm。但它必須要能跑出 farm 的邏輯之上,才算真的有價值。


Tarun Chitra:在印度,「X for Y」的敘事特別多。對穩定幣來說,Plasma 很像 Bear Chain。


Haseeb:一個專門為穩定幣搞的 Bear Chain?


Tarun Chitra:對啊,本質上就是這個意思。


Tom Schmidt:不過我覺得……嗯,也算吧。


Arthur:是的。


Haseeb:展開講講,為什麼你覺得它很像 Bear Chain?


Tarun Chitra:因為它太典型了:新 L1 上線時瘋狂激勵,一切都圍繞著「挖礦」。穩定幣的噱頭反而沒那麼重要。是的,所有獎勵都是用 Tether 結算,但大家真正感興趣的其實是挖 XPL 代幣。大部分收益都是 XPL 獎勵,佔 60% 到 70% 起步。很多協議的收益結構都是這樣。感覺就像 Bear Chain,當時大家也是一窩蜂衝進去,日常敘事就是「這條鏈的意義就是給你 farm」,所以上線當天提供流動性很關鍵。


我覺得唯一比較特別的點是 Binance Earn 的整合,至少帶了 20 億美金(SEC/USDT)進來,這個規模遠超我預期。


Haseeb:確實,他們的 BD 做得很厲害,行銷也很到位,執行力完全在線。但我同意你的擔憂。那你會建議他們下一步該怎麼做,才能不淪為下一個 Bear Chain?


Tarun Chitra:我就是不懂他們怎麼能真正讓穩定幣的資金流搬到自己鏈上。看起來幾乎不可能。要嘛你只能蠶食 Tron,但誰是最大的 XPL farmer?顯然是「Tron 大帝」。


Haseeb:哈哈,不是「大帝」,是「閣下」。


Tarun Chitra:對對,「閣下」。問題是,你也不可能蠶食太多 TON 的交易量,更不可能蠶食太多以太坊的交易量。那長期來看,這些資金流到底從哪裡來?老實講,我覺得除了 tempo,其他穩定幣鏈都很難解釋清楚「自然的資金流」到底在哪。


Tom Schmidt:對,我的確有點擔心。如果新專案大家討論的唯一亮點就是「史上最強挖礦農場」,那就像 SBF 當年那個「盒子裡的代幣」笑話:如果大家都在賺錢,那你最好趕緊離開這個房間。


當然我不覺得穩定幣鍊本身有問題,我覺得這個方向是對的。但我同意 Tarun 的說法,比較合理的路徑應該是:已有分發場景的應用,把自己的內部資金流慢慢遷移到新鏈。這就是 Stripe 支援 tempo 的邏輯。我完全不驚訝一些交易所也在考慮類似的玩法。


因為大多數持有 Tether 的人,本質上都是透過某些「分發終端」來持有的,所以真正有能力推動這種遷移的,其實是這些掌握終端使用者的機構。


Haseeb:另一位 Tom,你怎麼看?


Tom Lee:我覺得穩定幣會是個超大的市場。現在總市值也就 3,000 億美金,我完全能看到它成長到 4 兆。這也是財政部長最近在談的,而且可能還沒把「微支付」算進去。穩定幣天生適合微支付,因為 Tether 是 12 位小數,可以做到極細粒度的支付。


這些需求不可能都在一條鏈上實現,以太坊本身容量就裝不下。所以我認為多條鏈探索是合理的。我希望能看到多種方案成功。


Haseeb:是啊,Tom,我覺得你說得很對。想要為穩定幣單獨建立一條新鏈,你必須先把資金流帶進來。 Tempo 顯然走在這條路徑上——他們和 Stripe 合作,會起到 B2B 流量的源頭。


但如果你只是想吸走已經在別的地方的穩定幣需求,那就太難了。因為 Tron 的網路效應太強大,黏性太高了。以太坊也是一樣──很多人就是在以太坊上持有穩定幣。理論上我可以在另一條鏈上付你,但現實是我們都更可能直接在以太坊上交易。


Tarun Chitra:是啊,例如昨天那個橋的事情,Phantom 在 Solana 上透過 bridge 發行了穩定幣。我看這種資金流大多還是在原有用戶群之間流動,而不是去到那些試圖靠自己吸引用戶的新鏈。


Haseeb:那個橋具體出什麼問題了?


Tarun Chitra:也沒什麼大問題,就是 Phantom 用 bridge 在 Solana 上發行穩定幣。我的意思是,這種操作讓我覺得:為什麼我要去另一條鏈?如果我是應用方,我完全可以找現在市場上 4、5 家穩定幣服務商之一,直接發行一個自己的白標穩定幣。我真的需要跑去一條新鏈嗎?我覺得沒必要。


Hyperliquid 和 Perp DEX 的競爭格局


Haseeb:說得通。好,既然說到橋,我們來聊聊 Hyperliquid。大家都知道 Hyperliquid 是目前最大的去中心化合約交易所。現在已經出現了一場越來越被稱為「永續合約交易所大戰」的競爭。


目前這場戰爭的前排是 Aster,也就是和 CZ、Binance Labs、BNB Chain 有關聯的交易所。他們的每日交易量已經到了 600 億美元左右。


Arthur:真的假的?


Haseeb:是啊,我看到的數據就是這樣。


Arthur:其實真假已經不重要了,反正大家都在談論,所以它就算成功了。


Haseeb:沒錯,正是如此。不管交易量是真是假,它確實吸引了注意力。最近我們看到 Bybit 宣布要和 APEX 深度合作。 Coinbase 也在和 Avantis 走得更近,這是他們在合約市場的佈局。看起來現在不只是 DEX 之間的戰爭,CEX 也都挑選自己的「代理人」加入戰局了。


Haseeb:Arthur,你最近也上了不少新聞。首先我記得你曾經喊過 Hyperliquid 的代幣會漲到 126 倍。


Arthur:對,我說過。


Haseeb:然後大概一個月後,你就把手上的 HYPE 賣了。


Arthur:是的,我賣了。


Haseeb:你當時的理由是,Hyperliquid 頭頂懸掛著「達摩克利斯之劍」。解釋一下,是什麼劍?


Arthur:其實大家早就知道,就是解鎖壓力。至少從 11 月開始,每年約有 5 億美元的代幣會進入可售流通。這不是秘密,大家心裡都有數。


在 Hyperliquid 還佔據主導地位的時候(一個半月前市佔率有 60%-70%),解鎖其實沒那麼要緊。因為市場默認它能賺更多手續費,用這些錢回購 HYPE 代幣,所以這是所謂的「利好解鎖」,就像 2021 年 Solana 的情況一樣。


但後來有一天,我隨手查了下交易排名:Hyperliquid 還是第一,每日交易量 40 億;可緊跟在後 Lighter 39 億,Aster 38 億。這說明競爭真的來了。這並不是說 Hyperliquid 打不過他們,它的技術、HIP3 升級、開發團隊實力都很強,未來 2、3 年完全可能甩開對手。我之前說過,到 2028 年能漲 126 倍,我還是這麼想。


但眼下市場已經開始重新定價,我不可能坐在那裡眼睜睜看著價格被壓下來。所以我乾脆賣掉,先站到場外觀望,等市場方向明確了再說。


最後要看 Hyperliquid 能不能證明自己有「護城河」,能在競爭中收取真實、可持續的費用。如果做不到,那就要看 perp DEX 還能推出什麼新產品或服務,讓用戶願意買單,同時不會立刻被中心化交易所模仿並「零成本內卷」。 CEX 的目標很簡單:確保沒人能在去中心化合約市場中真正賺錢。如果他們透過壓制頭部 DEX 的利潤來做到這一點,那第一名也保不住。


Haseeb:好吧,那大家怎麼看 Hyperliquid 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你們認同這個說法嗎?


Tom Schmidt:我覺得「利好解鎖」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


Arthur:所以我是不是該現在就買 Hyperliquid?這個價格挺合適的。


Tom Schmidt:我的意思是,這其實是一種「誘發需求」。他們摸索出了一個藍圖,現在所有人都在模仿。我覺得這個市場會繼續爆炸性成長。要嘛就像「趨同演化」,不同物種最後都演化成螃蟹,因為這種形態高效、穩健。加密市場也可能一樣——最後大家都在買「螃蟹」。


Arthur:買螃蟹?買賣方?你到底在說啥?


Tom Schmidt:哈哈,我自己也不知道在說啥。我的意思是,你要創造價值,就必須讓永續合約市場更完美。所以市場會百倍成長,那 Hyperliquid 當然也可能一路跟上。


Haseeb:所以你的意思是-你現在在買?


Arthur:是啊,你是不是現在就在買?


Tom Schmidt:我買的是 perp(永續合約),不是單獨的代幣。


Arthur:哎,拜託,直接做多 HYPE 吧。


Haseeb:對啊,我們本來就是 HYPE 的長期多頭。我們沒有賣,那我們是不是要再加倉?不過我們也投了很多其他 perp 項目,像是 Lighter、APEX。我們在這個領域的敞口已經很大了。那你怎麼看現在的 DEX 戰爭?


Tarun Chitra:我覺得要看 Lighter 的「零手續費」策略能不能跑通。等他們空投結束上線後才知道效果如何。真正的問題是,零手續費的交易模式能無法留住用戶。在我沒看到數據之前,我很難做判斷。所以現在我的態度就是觀望,不買不賣。


Tom Schmidt:可你不覺得市場趨勢就是手續費不斷壓縮嗎?為什麼不直接跳進去?


Tarun Chitra:奇怪的是,真正賺大錢的其實是在 LP 和金庫端,而不是交易所本身。這裡存在著一種很微妙的動態:資金在「金庫」端和「訂單簿」端之間的競爭。


Haseeb:但我覺得不可能永遠零手續費。例如現在看 Aster,有手續費,但賺的錢比 Hyperliquid 多,因為它有更大的交易量。只是大家也都知道,它的利潤是負的,因為透過「積分」的形式在瘋狂砸代幣。換句話說,不管收不收費,所有還沒發幣的 perp DEX 都在負利潤運作。


Arthur:對啊,但問題是:如果你持有 Hyperliquid,它能在這種估值下活下來嗎?


Haseeb:這是個好問題。但想想 Binance 的例子吧。最早壟斷 perp 市場的是 Max Bit,後來被位元組系的交易所搶走了頭把交椅,大概是 2020 年。再後來,幣安也失去了部分市場份額,競爭者變得更多,格局更分散。今天位元組大概佔 40% 市場份額,但整個 perp 市場規模已經大幅擴張了。


而且別忘了,DeFi 的 perp 體積和 CeFi 相比還是很小。現在這些新交易所正在帶來從未交易過 perp 的用戶。以前 dYdX 時代,可能只有幾千個活躍用戶;現在至少有十幾萬。 Aster 的數據我沒看,但我敢打賭他們吸引了大量新用戶,尤其來自亞洲。因為他們有行動裝置應用,而 Hyperliquid 沒有。


Tarun Chitra:是啊,他們真的做得非常流暢。我還是那個觀點,如果你回到 2010 年,身為一個投資人,你會想:我該買微軟嗎?該買谷歌嗎?亞馬遜?還是 Facebook?答案其實是:全都買。整個市場就是會不斷爆發成長。也許你可以在邊際上挑選一些相對價值的標的,但真正的大風險其實是──你暴露太少,或是根本沒參與。


Arthur:但他們並不是都在提供完全一樣的產品。永續合約在各平台其實沒差別,我覺得這就是一種商品化產品。


Tarun Chitra:多少還是能有些差異化的吧。例如在交易所領域,你是否有在地化的市場策略?你是否有針對性的區域滲透?再說雲端運算,你也可以認為它是半商品化的,但即便如此,市場並不是完全有效的,只是可能會逐步往那個方向靠攏。


Haseeb:Tom,你怎麼看這場永續 DEX 之戰?


Tom Lee:我覺得這就是資本主義在發揮作用。一個產品跑出來了,別人看到就照著做。但正如 Arthur 所說的,關鍵在於領跑者能不能保持領先。如果不能,那市場就真的變成完全商品化的。所以這邏輯也說得通。我還是覺得這個市場會繼續變大,因為在我看來,現在參與加密的人還是遠遠少於傳統金融市場的人。


Tarun Chitra:Arthur,如果你今天要重新當交易所創辦人,你會怎麼做?你覺得機會在哪裡?


Arthur:固定收益,不會是永續。我覺得這裡有很大的空間。顯然我投資了 Pendle,我覺得 Boris 他們的產品非常有趣。利率交易是一個大得多的市場,也更複雜,困難在於怎麼把它做成一個讓加密散戶覺得有趣、願意去投機的產品。


所以如果要說下一個從 0 到 1 的超級成功產品,我會期待某個人——最好是 Pendle——能做出一種非常粘性、能讓人下注某種加密利率的方式,而且要好玩,便於交易。而現在其實不好玩,所以才有一堆永續和衍生性商品。因為技術上要把固定收益做成一個超級性感又好玩的「Degens 產品」,難度比你複製一個中心化交易所裡已有的永續合約產品大得多。


Haseeb:你覺得人們會為了好玩,在加密裡交易固定收益嗎?


Arthur:我們可以去交易「貓」。


Haseeb:但要說真的,就算在傳統金融裡,人們也不會為了「好玩」去交易利率。那可是個龐大的市場。但如果你有…


Arthur:三位數槓桿,例如 1000 倍槓桿,很多東西立刻就變得好玩了。


Haseeb:好吧,這倒也說得通。如果你哪天真復出,我倒是很願意投你搞的「固定收益娛樂化交易平台」。


Tom Lee:我想補充一點,其實 Arthur 抓住了關鍵字—「投注」。我覺得這正是加密的強項。人們可以對不同想法進行對沖、分割、下注,這才是未來真正大的市場。說到底就是「博彩市場」。現在跑出來的代表項目是 Polymarket 和 Kalshi,未來可能會有「微型投注”,可以是利率、固定收益,甚至是房地產投機,什麼都有可能。


預測市場和隱私幣市場


Haseeb:沒錯。那就順著這個話題聊預測市場吧。毫無疑問,今年最熱的主題之一就是預測市場的興起。目前兩大預測市場是 Polymarket——台上我們幾位其實也是投資人——以及它的競爭對手 Kalshi。 Kalshi 已經在美國拿到監管牌照,現在交易量也不斷追趕,甚至有時候會反超 Polymarket。它還和 Robinhood 建立了合作,主要在體育博彩上為它帶來了大量流量。


這裡我想聊兩個點。第一個是這次 Token2049 上還發生了一點小插曲,Tom,你要不要說說你的小組討論到底發生了什麼?


Tom Schmidt:我其實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有點「戲劇化」。我最近在主持一些討論會,本來我被邀請主持一個有 Kalshi 成員參加的圓桌。但他們提出抗議,說我可能不是一個「完全中立」的主持人。


Haseeb:他們為什麼要抱怨?


Tom Schmidt:主要是因為社群媒體吧,我發過的一些推文他們可能不太喜歡。


Haseeb:我記得你有條推是說「Kalshi 團隊是一群小老鼠」?


Tom Schmidt:哈哈,沒錯,那則推文確實是我發的。不過我自認為還是個挺合格的主持人,會問一些不錯的問題,也盡量不讓個人偏見影響。但可能這些在推特上看不出來。結果就是,我最後被換掉了。


不過也不算壞事,正好今天早上有空去吃了咖椰吐司,喝了杯咖啡,算是意外收穫。


Haseeb:哈哈,好。除了這事,本週還有一件跟預測市場相關的「熱鬧事」。那就是上週才剛播出的《南方公園》新一集。網路一下子就炸了——這部美國的經典諷刺動畫居然把預測市場寫進了劇情,裡面出現了 Kalshi 和 Polymarket。


結果 Kalshi 立刻發推,說這是「一集完全關於 Kalshi 的南方公園」。 Polymarket 當然不做了,回嗆說:「等等,怎麼會你們?我們也在啊!」於是大家開始吵這集到底是更像在影射 Kalshi,還是 Polymarket。典型的加密圈子,為一些根本不重要的問題吵得不可開交。


不過,你們真的有人看過那一集嗎?


Arthur:那一集?我沒看過,但現在我想去看看了。


Tom Schmidt:我看過幾個片段。我覺得可能比起真正去看這集動畫,更多人只是看了推特上的幾條吵架帖。


Haseeb:沒錯,完全正確。數百萬人都在圍觀 Polymarket 和 Kalshi 的互懟,但現在感覺這已經成了一種「陣營之爭」,有點像當年的比特幣派和以太坊派。問題變成了:Kalshi 到底算不算真正的「加密」?他們是不是「正統」?


Arthur:那你們來給我們科普一下,這兩個平台的核心差異到底是什麼?


Haseeb:Polymarket 是完全鏈上的,它在 Polygon 上,從第一天起就屬於加密原生。而 Kalshi 則是一家美國合規公司,它是第一個和 CFTC 打官司並且最終在上訴法院勝訴的團隊,正是靠它,美國才真正允許了預測市場。業界其實應該感謝 Kalshi,因為沒有他們打這場仗,預測市場可能至今還不合法。


但 Kalshi 從頭到尾都是鏈下模式,他們大約一年前才支持美元入金,最近才開始上跟加密相關的市場。但本質上,它並不是加密項目。


不過,他們最近雇了不少加密 KOL,像是 John Wang 和 Ultra,來幫他們在加密社群中說故事。畢竟相比 Polymarket,加密用戶對 Kalshi 一直更懷疑。現在 Kalshi 的姿態是:不,我們也是加密,我們愛加密,我們就是加密社群的一部分。


Tom Schmidt:但這點讓我覺得怪。例如他們剛宣布上週的交易量超過了 Polymarket,可看市場組成,95% 都是體育博彩。那問題來了:加密用戶真的那麼重要嗎?值得為這部分流量去打一場「生死戰」嗎?看起來他們自己做得也挺好啊,我沒太明白為什麼要把「加密陣地」當成必爭之地。


Haseeb:我覺得原因有三點。


第一,Polymarket 的市場對 Kalshi 來說確實很有價值,他們當然希望能把那批用戶吸走。


第二,大家也知道,加密交易者什麼都敢玩,只要你能把東西搞得有趣、有波動性,他們就會上來。


第三,很大程度上這是一個敘事問題。加密敘事太龐大了,Kalshi 也想分一杯羹。


Tom Lee:我還要補充一點:Polymarket 在解讀大選這件事上,作用是關鍵性的。記得上次總統大選嗎 Polymarket 的預測結果在選舉人團裡把每個州都預測對了,沒有其他機構做到這一點。所以華爾街現在怎麼看未來的預測市場?很可能下次大選,Polymarket 上的下注規模會是上次的 20 倍。


這改變了許多人的認知。像高盛現在都會在研報裡引用 Polymarket 的預測市場數據。不光是聯準會行動、政府停擺這些大事件,像我們 Fun Strat,其實已經用 Polymarket 很久了,非常有用。體育博彩當然大,但別忘了體育可以切得很細,有地方聯賽、微型賽事,潛力也很大。


Haseeb:那在華爾街你們具體會怎麼用 Polymarket?


Tom Lee:我們常用。舉幾個例子:例如「美國政府停擺是否會在 6 月前結束」;例如對聯準會理事 Lisa Cook 的預測;再例如「鮑威爾是否會在 12 月仍擔任聯準會主席」;還有一個很活躍的市場是「到 2025 年 12 月,聯準會主席的提名人會是誰」。這些市場的資訊都是即時的。例如某段時間 David Zervos 的呼聲很高,但後來又沒了。這種動態就是典型的「群體智慧」,對我們來說非常有價值,華爾街很依賴這些數據。


Haseeb:我完全同意。


Tom Lee:當然我們自己不會下注。


Haseeb:對,你們不下注,但你們的客戶會用這些資訊。這其實也是預測市場最重要的意義。絕大多數真正從中獲益的人並不是下注者,而是使用資訊的外部群體。也因為這種資訊外溢效應,預測市場才有巨大的社會價值。


Tom Schmidt:我覺得,從根本上來說,預測市場更接近社交網絡,而不是交易。


Haseeb:什麼意思?


Tom Schmidt:比如說泰勒絲訂婚的那個盤口,有人顯然用內幕消息下注,結果賺的錢其實不多,也就幾萬美元。


Haseeb:有人用內幕消息賭泰勒絲什麼時候訂婚?


Tom Schmidt:對,說她會在某天訂婚。很明顯有人提早一天就知道了,從盤口走勢看得出來。最後他就賺了幾萬美元,不算什麼大錢。但這件事被全世界的媒體報道,相當於花了一萬塊買了上千萬美元的曝光。這更像是社交網路的病毒式傳播,而不是交易本身。


真正重要的不是下注,而是有人證明了自己掌握內幕消息,然後這事成了全球新聞。對我來說,這更像是媒體和社交網絡,而不是純粹的賭博。下注只是後台引擎,最後的結果卻是媒體效應。這就是預測市場有點奇怪的地方,它們在某種意義上已經超越了加密的範疇。


Arthur:所以 Polymarket 才會發幣?


Haseeb:嗯,目前有傳言說 Polymarket 可能會發代幣,但還沒確認。現在也有通報他們在融資,估值大概在 80–90 億美元之間,彭博也報導過,應該很快就會有消息。


另外,預測市場的影響是雙向的。它不僅會製造新聞、把盤口走勢變成話題,也會反過來影響現實。例如今年稍早 WNBA 的事,場上被丟過。當時盤口甚至開了「今年還會不會再有人往場裡丟」,這簡直就是在變相懸賞。幸運的是,現在沒繼續下去。但這種古怪的事大概率還會發生。


我覺得下一次美國大選時,Polymarket 不僅僅是提供信息,而是真的會對選舉產生影響。因為盤口的走勢會影響選民是否出來投票,甚至影響候選人之間的競爭。例如黨內有人可能會說:「別管民調了,你看 Polymarket 的盤口吧,你該退選了,不然會拖累我們的人。」所以我猜 2028 年時,預測市場的流動性和資訊品質會真正重塑政治格局。


Arthur:那可能會多出一些政治類 meme 幣,可以對沖,還能玩各種花樣。


Haseeb:對啊,表達同一個賭注的方式會越來越多。好,那我們聊聊 Zcash。最近 Zcash 忽然熱了起來。 Zcash 是隱私幣裡比較 OG 的項目。最知名的隱私幣是門羅幣,它現在是使用最廣的隱私幣。第二大是 Zcash,Zcash 最早是一群教授開發的零知識證明協議(ZeroCoin),後來演變成 Zcash。它既支援透明轉帳(非隱私),也支援屏蔽轉帳(隱私)。最近 Zcash 有點復興的意思,尤其是打出了一些 Gen Z 風格的行銷。以前它比較是「加密大叔」的嗜好,現在突然開始對年輕人做市場。


Tom Schmidt:Tom,你怎麼看隱私敘事?畢竟現在有人批評以太幣沒有隱私。


Tom Lee:我覺得隱私很重要。實際上,政府機構有時自己也會用門羅或 Zcash 來做支付。所以它確實有真實用途。當然,很多人並不在意隱私。調查顯示,年輕人寧願把數據交給科技公司,也不想交給政府。所以隱私未必是錢包唯一的賣點,未來在 AI 和機器人橫行的時代,大家還需要其他形式的保護,例如證明你是真人(Proof of Humanity)。光是這個用途,就已經越來越重要了。


Haseeb:那你怎麼看專門的隱私幣?


Tom Lee:我覺得它們確實能用。我甚至和一些政府機構的人聊過,他們自己也在用。既然連政府都覺得有價值,表示它真的有用。


Tom Schmidt:不過之前還有陰謀論,說 Zcash 是政府支持的。


Haseeb:我覺得政府普遍還是不喜歡隱私幣。大部分國家已經禁止了。


Tom Schmidt:對,尤其是涉及旅行規則。


Tom Lee:但也別忘了,有時政府也有理由去用隱私支付。


Haseeb:是的。不過比起門羅,Zcash 的監管接受度更高,因為它不是預設隱私,還有透明路徑。而門羅在很多地方已經下架了,像是日本、韓國,還有歐盟一些國家。


Arthur:這表示它真的好用啊。


Tarun Chitra:你之前還說自己不喜歡 Zcash,怎麼回事?


Arthur:不是黑它啦。我記得六、七年前和一個 FBI 的人吃飯,我們問「最好的隱私幣是哪一個?」她說是門羅。對我來說,聽到這個答案就夠了。


Tarun Chitra:也許她在騙你,釣魚執法呢。


Haseeb:


哈哈,對啊,你可能是被套路了。不過還是要注意換錢包。好啦,今天就到這裡,謝謝大家,下週再見。


原文連結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帳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本平台現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協議,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帳戶, 可以登錄 後發表評論
選擇文庫
新增文庫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庫
僅自己可見
公開
保存
糾錯/舉報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