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掃碼下載APP

ADL,最後的防線

2025-10-15 09:30
閱讀本文需 17 分鐘
如果不是這次大暴跌和大爆倉,或許大部分人並不會深入了解Hyperliquid和Binance的ADL到底有什麼差別

這場大暴跌和大爆倉,還是衍生出了一場公開論戰。


Hyperliquid 創辦人 Jeff Yan 在社群媒體上直接開砲:「一些中心化交易平台公開聲明,它們嚴重少報用戶清算情況。例如在 Binance,即使同一秒內有數千個清算訂單,也只報告一個。由於清算是突發事件,在某些情況下,少報數量很容易達到 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這話無疑是扇了 CZ 一個大耳光,很快疑似回應 Jeff:“當其他人試圖忽視、隱藏、推卸責任或攻擊競爭對手時,BSC 生態系統的關鍵參與者——Binance、Venus 等美元——自掏腰包數。 style="text-align: center;">


這場爭論很快就引發了站隊。 DeFi 舊砲 Andre Cronje 站台 Binance,而 Solana 社群核心成員、Helius Labs CEO Mert 則選擇支援 Hyperliquid。整個產業因此分裂成兩個陣營。



但說到底,這件事的本質還是去中心化交易平台和中心化交易平台之間立場的根本不同。而最能體現這種差異的,就是 ADL 機制。


如果不是這次大暴跌和大爆倉,或許大部分人並不會深入了解 Hyperliquid 和 Binance 的 ADL 到底有什麼區別。而這個差異,正好代表了去中心化與中心化交易平台在風險管理上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哲學。


ADL:最後的防線


ADL,全名為 Auto-Deleveraging,也就是自動減倉,是加密貨幣交易平台的最後風險防線。當清算造成的損失超出保險基金的負擔能力時,交易平台就會啟動這個機制,透過強制平掉獲利部位來維持平台的償付能力。


聽起來很殘酷,但這是必要的惡。因為如果不這麼做,交易平台就會破產,所有用戶的資金都會受到威脅。


Hyperliquid 的 ADL:罕見但透明


先來看 Hyperliquid 的 ADL 機制。


Hyperliquid 的 ADL 系統設計得像一個多層防護網,只有在所有其他機制都失效的情況下才會啟動。當交易者的頭寸跌破維持保證金要求時——這個要求通常是頭寸名義價值的 2% 到 5%——系統首先會嘗試通過標準的清算程序,在訂單簿上匹配清算訂單。如果訂單簿的深度不夠,無法完成清算呢? 那部位和抵押品就會被轉移到 Hyperliquid 流動性提供者池,也就是大家常說的 HLP 金庫。


只有當 HLP 金庫或某個隔離部位帳戶的價值變成負數-也就是說未實現的虧損已經超過了所有可用的緩衝-ADL 才會真正被啟動。具體的觸發條件是:保險基金餘額+頭寸保證金+未實現盈虧的總和≤0。這個機制沒有什麼固定的百分比閾值,而是根據維持保證金的違規情況動態調整的。比如說你用 2 倍槓桿,可能需要超過 50% 的跌幅才會觸發 ADL。


Hyperliquid 刻意把 ADL 設計成極為罕見的事件。 2025 年 10 月 11 日那次,是平台運行兩年多來第一次觸發全倉模式的 ADL。之前只在逐倉模式偶爾發生過幾次。


一旦 ADL 被觸發,系統就會依照「最大鯨魚優先」的原則來排隊。這個排名公式是:標記價格÷入場價格×名義部位÷帳戶價值。聽起來有點複雜,但邏輯很簡單。標記價格和入場價格的比率衡量的是你賺了多少百分比,比率越高表示你賺得越多,被強平的優先級就越高。而名目部位和帳戶價值的比率代表的是有效槓桿,你的部位相對於帳戶規模越大,對系統風險的貢獻就越大,也會被優先處理。


整個演算法綜合考慮了三個因素:未實現盈虧 (最重要)、槓桿率 (其次)、頭寸規模 (第三)。這個隊列是動態的鏈上優先權隊列,每個資產或永續合約都有自己獨立的隊列。隊列會根據標記價格和預言機數據即時更新,大概每 3 秒更新一次。執行的時候,系統會利用 HyperBFT 共識機制那種亞秒的最終性來批量處理。不過要注意,因為平台支援跨資產保證金,有時候可能會出現不平衡的平倉,例如對沖策略裡只平掉一側的部位。


相較於中心化交易平台,Hyperliquid 的 ADL 有幾個非常獨特的地方。首先是去中心化執行——所有步驟都透過 Hyperliquid L1 區塊鏈上的智慧合約自動運行,不依賴任何鏈下的引擎或人工幹預。這就帶來了完全的透明度,所有清算和 ADL 事件都可以透過區塊瀏覽器即時審計,沒有任何黑箱操作的空間。


平台和 HLP 的深度整合也很有趣。 ADL 產生的收益會回流到社區金庫,平台把 97% 的手續費都用來回購 HLP 和 HYPE 代幣。為了鼓勵訂單簿的流動性,平台對清算不收任何手續費,HLP 金庫也不會挑肥揀瘦只做有利可圖的交易,避免了所謂的「有毒流動性」問題。


Binance 的 ADL:常規但不透明


再來看 Binance 是怎麼做的。


Binance 的 ADL 是 USDT 本位期貨平台的最後一道安全閥,在保險基金耗盡之後才會啟動。這個機制的觸發需要滿足幾個前提:首先交易者的頭寸必須達到破產狀態,也就是虧損超過了維持保證金,帳戶出現了負餘額;其次清算訂單必須以很差的價格成交,產生了超出保證金的損失;最後期貨保險基金沒錢了,無法完全覆蓋這個窟窿。


Binance 沒有公佈什麼明確的觸發閾值百分比,整個機制是動態的,取決於具體的合約和當時的市場情況。其實就是保險基金相對於破產金額已經見底了。平台為每個永續合約都設了獨立的保險基金,這些錢來自交易手續費和清算過程中產生的盈餘。


Binance 用 ADL 分數來決定誰先被強平。對於獲利頭寸,ADL 分數=盈虧百分比×有效槓桿。盈虧百分比就是未實現盈虧÷起始保證金×100。有效槓桿就是頭寸名義價值÷皮夾餘額。對於虧損頭寸,排名方式是盈虧百分比÷有效槓桿,這些人的優先順序比較低。最後用戶的 ADL 分數÷符合條件的總用戶數,就得出了最終的排名。


舉個例子,如果你有 50% 的利潤加上 20 倍的槓桿,ADL 分數就是 1000 分。這個分數遠高於另一個獲利 20%、槓桿 10 倍的交易者,他只有 200 分,所以你會被優先強勢。


Binance 在交易介面提供了一個五級燈條系統,就在頭寸詳情下面,讓你能直接觀看到自己的 ADL 風險等級。零到一條綠燈表示低風險,你在隊列底部 80% 的位置,基本上不用擔心。兩盞燈是中等風險,排名在 60%-80% 之間,需要開始留意了。三條黃燈是較高風險,排名在 40%-60%,建議密切注意。



四條橘燈就是高風險了,排名在 20%-40% 之間,你應該考慮降低槓桿了。當五條燈全亮成紅色時,就是最高風險等級,你在前 20% 的位置,極端行情來的時候會第一批被強平。


ADL 啟動後,系統會先監控清算後的破產狀況,發現保險基金不夠就啟動隊列。然後把所有反向獲利的部位按 ADL 分數從高到低排好隊。接著以破產價格或更好的標記價格強制平掉排名最高的頭寸,平倉金額剛好夠抵銷赤字。這個過程會一直重複,直到赤字被填上或隊列裡的部位全部用完。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如果隊列用光了還是填不上窟窿,就會出現所謂的社會化損失。


平完之後,受影響用戶的盈虧會被實現,保險基金可能會收到一些盈餘。整個過程透過中心化引擎執行,速度很快,但不在公開的訂單簿上進行。每個合約有獨立的隊列,會動態更新。系統會自動排除那些對沖頭寸或槓桿太低的頭寸,使用者無法選擇退出。


Binance 的通知系統做得挺完善的。 ADL 發生時,你會立刻收到 App 推送、郵件和短信,詳細說明平了多少倉、對你盈虧有什麼影響、為什麼會被平。在 ADL 觸發之前,五級燈條會給你預警,你也可以在設定裡開啟高風險排名的推播提醒。


事後所有 ADL 事件都會記錄在交易歷史裡,標註為特殊執行類型,系統還會自動產生客服工單,方便你提出異議。這些通知是強制性的,你沒辦法關掉。


關鍵機制差異對比


執行方式上,Hyperliquid 用的是鏈上智能合約,完全去中心化;Binance 靠的是中心化風控引擎和內部伺服器。但更大的差異在透明度上。 Hyperliquid 的所有步驟都在鏈上可驗證,任何人都能審計整個過程。 Binance 雖然公佈了排名公式,但具體怎麼執行的,外人根本看不到,是個半透明的黑盒子。


比如說,Hyperliquid 在 10 月 11 日那次大暴跌裡,雖然觸發了 ADL,但創始人 Jeff Yan 強調平台保持了 100% 的正常運行和零壞賬,還公開了所有清算數據。社區把這當成透明度的典範。有用戶就說,Hyperliquid 的 ADL 機制雖然可能「不分青紅皂白」,但至少是誠實的,不像中心化交易平台可能藏著掖著。


相較之下,中心化交易平台那種「黑盒」操作引發了廣泛的質疑。在 10 月 11 日的暴跌裡,就有用戶質疑 Binance 跟某些大客戶有「非 ADL 協議」,導致普通用戶承擔了更高的 ADL 風險。這被認為是平台喪失中立性的表現。有些交易者甚至認為,中心化交易平台的訂單簿可能是假的,交易平台會利用它對清算價格的了解來「收割」用戶,然後透過限制 API 之類的手段少報清算資料。


排名演算法上,Hyperliquid 用的是標記價格÷入場價格×名義部位÷帳戶價值。 Binance 對獲利方用損益百分比×有效槓桿,對虧損方用損益百分比÷有效槓桿。


保險基金結構也不一樣。 Hyperliquid 靠的是 HLP 社群池,大概有 35 億美元,還有獨立的子金庫系統。 Binance 為每個合約都設了獨立保險基金,資金來自手續費,像 BTC USDT 這種大合約的保險基金有幾百萬美元。


觸發門檻方面,Hyperliquid 是帳戶價值≤0 時觸發,這發生在標準清算和 HLP 接管都失敗之後。 Binance 是保險基金無法涵蓋破產損失時觸發,沒有固定百分比。


手續費上,Hyperliquid 清算不收費,目的是鼓勵流動性。 Binance 收取 0.015% 掛單費和 0.04% 吃單費,用來補充保險基金。風險提示上,Hyperliquid 的介面顯示 ADL 風險評分,基於鏈上資料即時更新。 Binance 提供五級燈條,根據即時標記價格更新。


人工幹預的可能性也不同。 Hyperliquid 基本上沒有人工幹預,除非驗證者緊急治理投票,例如 JELLY 代幣那次。 Binance 雖然沒公開承認,但有指控平台給 VIP 客戶提供非 ADL 協議的特殊待遇。


資料可驗證性是最大差異。 Hyperliquid 完全可審計,任何人都能透過區塊瀏覽器和鏈上資料驗證。 Binance 的資料只能靠平台自己揭露,外部沒辦法獨立驗證。執行速度上,Hyperliquid 是基於 HyperBFT 共識實現亞秒延遲,理論容量每秒十萬筆交易。 Binance 的中心化引擎通常近乎瞬時,但高負載時可能會延遲。


稀有性設計上,Hyperliquid 把 ADL 設計得極為罕見,首次全倉 ADL 是在平台運行兩年多之後,也透過持倉量上限和深度掛鉤來最小化 ADL。 Binance 的 ADL 是更常規的風險工具,歷史上估計不到 0.1% 的清算會導致 ADL。


說到底,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哲學。 Hyperliquid 選擇的是結構性透明——透過技術架構強制透明,沒人能作假。 Binance 選擇的是效率優先——用中心化換取速度,但代價是必須相信平台不會作惡。


在平時,這種差異可能不太明顯。但在 10 月 11 日那樣的極端行情下,差異就被無限放大了。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帳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举报 糾錯/舉報
本平台現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協議,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帳戶, 可以登錄 後發表評論
選擇文庫
新增文庫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庫
僅自己可見
公開
保存
糾錯/舉報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