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區塊鏈減半機制解析,加密貨幣的「稀缺引擎」
原文作者:Dr. 柴說加密
在區塊鏈領域,「減半機制」是一項獨特且關鍵的製度設計。它最早由比特幣引入,旨在透過週期性減少新區塊獎勵,控制貨幣供應速度,並模擬稀缺性資產的價值成長邏輯。
隨著比特幣的成功,越來越多的加密貨幣也在協議中引入了類似的減半或通縮機制。 Dr. 柴將透過本文系統梳理減半的概念、作用、影響及不同加密貨幣的應用案例。
所謂「減半」,是指加密貨幣網路在預設的周期內,將礦工或驗證者在新區塊中獲得的獎勵減少一半。例如,比特幣大約每 21 萬個區塊(約四年)會發生一次減半事件。
減半不僅改變了礦工的誘因結構,也直接影響了新幣的發行速度,進而作用於市場的供需關係。
與可無限增發的法幣不同,許多加密貨幣透過減半實現供給上限,使其逐步接近最終的總量上限。
減半機制模仿了自然資源(如黃金)的開採過程:越到後期產量越少,價值越高。
減半透過降低新增供給速度,在理論上減緩通膨,提升持有者的長期信心。
比特幣的總量被限定在 2100 萬枚。自 2009 年創世區塊以來,比特幣已經歷四次減半:
2012 年:50 BTC → 25 BTC
2016 年:25 BTC → 12.5 BTC
2020 年:12.5 BTC → 6.25 BTC
2024 年 4 月:6. BTC
歷史上,每次減半後,比特幣價格均在一段時間內迎來顯著上漲。這與供應收緊、市場預期及媒體關注度提升密切相關。
雖然「減半數」最廣為人知的是比特幣,但其他區塊:項目也設計了
減半週期同樣為 約四年(840,000 個區塊)。
初始獎勵為 50 LTC,隨後約每四年獎勵減半。
因與比特幣類似,以前有「比特金,萊特銀」的說法。
源自比特幣分叉,減半週期與比特幣相同。
採用 比例逐年減少獎勵 的方式,每年減少約 7%。
不同於固定四年周期,達世幣的設計讓通縮過程更為平滑。
同樣設定了 4 年一次的減半機轉。
2020 年第一次減半後,獎勵從 6.25 ZEC 減至 3.125 ZEC。
(非傳統減半,但有類似通縮特徵)
以太坊並沒有固定的減半機制,但自續交易後被手續費實施15部分。
疊加合併(The Merge)後 ETH 轉向權益證明(PoS),年淨發行率大幅下降,甚至在部分時期出現「通縮」效應。
- 長期平衡:如果幣價因減半上漲,收入可能恢復甚至提升。
- 技術升級:礦工往往透過更新更有效率的設備來維持競爭力。
- 價格預期:歷史數據顯示減半與多頭市場有較強關聯,吸引了大量投機與投資資金。
- 市場波動:減半前後市場交易活躍,波動性加大。
- 長期價值:減半強化了幣種的稀缺性敘事,利於吸引長期持有者。
以比特幣為例,預計到 2140 年,最後一個比特幣將被挖出。屆時,礦工的主要收入將來自 交易手續費,網路將完全轉型為依賴手續費維持安全性的系統。
減半機制不僅是比特幣的設計核心,更是區塊鏈世界的通縮敘事基礎。它透過調節供給,強化稀缺性,塑造市場預期,進而在宏觀和微觀層面影響整個加密生態。
從比特幣到萊特幣、Zcash,再到以太坊的銷毀機制,減半或通縮設計已成為加密貨幣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未來,隨著更多項目嘗試不同的減發行模型,區塊鏈的「稀缺性實驗」仍將繼續演進。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帳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