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扫码下载APP

Hasu:联名提议将HYPE总供应量减少45%,项目会因此类未发行代币受损

2025-09-23 11:41

BlockBeats 消息,9 月 23 日,Flashbots 战略总监、Lido 战略顾问 Hasu 发文表示,与 DBA 联创 Jon 联名提议将 HYPE 总供应量减少 45%。


Hasu 称,在传统金融中,每个人都明白这些代币不属于未发行供应量的一部分,也不会增加市值。但在加密货币中,项目会因在供应量中拥有此类未发行代币而受到惩罚,因为它们人为地夸大了投资者关注的市值数字。


此前消息,加密投资公司 DBA 联创提议将 HYPE 总供应量减少 45%,同时移除 HYPE 10 亿供应量上限。

AI 解读
Hasu 和 Jon 的提议触及了加密资产估值中一个长期存在且普遍被误解的核心问题:未发行代币对市值计算造成的扭曲。

在传统金融市场,如果一家公司拥有未发行的库存股或期权池,市场在计算市值时通常不会将这些未发行部分计入流通市值,因为它们是潜在的稀释项,而非已流通的资产。投资者会关注完全稀释后的估值,但更核心的交易和估值基准仍是流通市值。

然而在加密货币领域,多数数据网站和投资者习惯于直接使用“流通量 × 价格”来计算市值,但不同项目对“流通量”的定义差异巨大。许多项目像 HYPE 一样,将大量代币分配给未来排放、团队或基金会,这些代币虽然在技术上已存在,但并未进入市场流通。但它们仍被计入“流通供应量”,这就导致市值被人为夸大。

这种扭曲带来几个实际问题:

一是估值比较失效。当投资者将 HYPE 与其他协议代币比较市盈率、市销率或其他估值比率时,如果 HYPE 的市值因包含大量未流动代币而虚高,会显得极其昂贵,这可能误导投资者并影响代币价格表现。

二是市场心理影响。“高市值”本身会形成心理阻力位,尤其当投资者意识到其真实流通规模远小于报表数字时,容易引发抛售或不信任。

三是治理与抛压风险。未发行代币通常属于团队、基金会或国库,它们未来进入市场时可能形成持续的抛压,但这一风险并未在当前高估的市值中体现。

Hasu 的建议本质上是将代币经济模型向更透明的传统金融标准靠拢,只将真正流通或即将在短期内释放的代币计入供应量,从而让市值反映真实的市场情况。削减未发行供应量并不是销毁资产,而是重新分类,使数据更真实,这有助于提升市场效率和投资者信任。

尤其对于 HYPE 这样表现强劲、生态扩张迅速的项目(从相关文章可看出其协议收入丰厚、机构兴趣浓厚),修正市值计算方法能使其估值更合理,减少因数据失真而导致的市场误判,长期来看有利于代币健康表现和生态成长。
展开
举报 纠错/举报
本平台现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协议,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账户, 可以登录 后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2025-09-22 14:22
2025-09-22 18:14
2025-09-22 16:09
2025-09-23 12:14
纠错/举报
提交
新增文库
仅自己可见
公开
保存
选择文库
新增文库
取消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