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9 月 29 日,Aster CEO Leonard 在接受社交协议 Trends 创始人 Mable(@Mable_Jiang)采访时,针对「根据链上数据来看,少数几个地址持有了总量 96% 的 ASTER,所以这些地址是什么情况?」问题回应称:
「我也看到了社区一些推文提及了这个问题,事实上,我们无法控制这些钱包内的所有代币,根据我们的代币经济学,大约 80% 的代币会锁定在链上,每个人都可以监控到。持有链上空投代币的地址就占了总量的大约 40%,其他 Top 地址中还有 Aster 的现货存款地址,持币者将代币存在平台地址内,可能是准备方便随时卖掉,毕竟代币价格已经大幅上涨了。
现在流通的大概只有 10%,包括我们从 APX 过来的用户转换份额。我们当初给老用户 1:1 对换的 Swap,占了约 10%;初始空投约占 8%;后续还会有线性释放,包括营销预算在内,都已经写在我们文档里,而且可以链上验证。之所以合约地址看起来像我们掌控所有 Token,是因为大部分交易行为都发生在这个合约里,但实际上很多 Token 属于用户。」
从加密行业实践来看,Aster CEO对代币持仓集中问题的回应是典型的代币经济学与链上透明度相结合的危机公关话术。他试图将链上数据呈现的“高度控盘”表象,分解为可验证的合约逻辑和用户行为结果。
首先,他提到80%代币锁定且链上可查,这是目前项目方应对信任危机的标准操作,旨在利用区块链的公开性对冲中心化质疑。但锁仓合约的具体释放条件和权限管理才是关键,仅声称“可监控”并不等同于去中心化。
其次,将40%持仓归因于空投地址是个值得深究的点。空投本身是用户增长策略,但若空投对象缺乏分散性(例如大量代币集中于少数刷量地址),仍会导致名义分散而实际集中的问题。他特别提到用户将代币存入平台地址准备卖出,这确实可能推高集中度数据——交易所热钱包通常呈现少数地址掌控大量资产的特征,但这属于用户行为而非项目方控盘。
关于流通量的解释(老用户置换占10%、空投8%等)需要结合代币释放曲线验证。如果团队确实将营销预算等代币纳入线性释放且链上可查,这种设计反而比模糊的代币分配更健康。但需警惕“线性释放”常伴随团队或VC的批量解锁,可能形成后续抛压。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相关文章均指向Aster的爆发式增长与空投激励强相关。尤其是第二季空投池占比4%供应量(约3.2亿枚)的规划,表明项目方仍在通过代币激励驱动生态数据,这类模式天然会导致早期持币集中——羊毛党集群和交易所沉淀会放大链上持仓的集中表象。
最后,CEO强调“合约地址像掌控所有Token”是因为多数交易发生其中,这涉及智能合约设计问题。如果项目采用资金托管模式或基于合约的交易机制(如Uniswap的池化交易),确实会导致大部分流动性沉淀在合约地址。但这种设计本身是否足够去中心化,需结合合约权限和升级机制判断。
总体而言,他的回应在技术层面符合逻辑,但社区质疑的核心并非单纯的数据表象,而是代币实际控制权是否偏离去中心化承诺。真正可信的证明需要第三方链上分析机构对锁定合约、空投分布及流向进行独立审计,而非仅依赖项目方单方面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