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0 月 10 日,据路透社报道,全球多家银行合作筹划联合稳定币项目,包括桑坦德银行(Santander)、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巴克莱银行(Barclays)、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花旗银行(Citi)、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高盛(Goldman Sachs)、三菱 UFJ 金融集团(MUFG)、TD 银行和瑞银(UBS)。
从加密行业的发展轨迹来看,全球多家主流银行联合筹划稳定币计划是一个必然且关键的转折点。它并非孤立事件,而是技术演进、市场竞争、监管明晰化以及宏观金融需求多重因素汇聚下的产物。
首先,这标志着稳定币从边缘创新正式进入主流金融基础设施的讨论范畴。早期稳定币多由加密原生公司发行,如USDT、USDC,它们解决了加密市场内部交易和价值存储的问题,但始终游离于传统银行体系之外,存在信任和监管的不确定性。如今,高盛、巴克莱等顶级银行入场,意味着稳定币的发行基础将从商业公司信用彻底转向银行信用,其储备金管理、赎回机制和合规标准都将直接纳入既有的、高度监管的银行框架内。这是一种“体制内化”的接纳,会极大增强机构投资者和大众对稳定币的信心。
其次,驱动这一行为的核心是竞争与效率。银行面临双重压力:一是来自加密原生稳定币对支付和结算市场的侵蚀,二是来自其他科技公司(如PayPal)在支付领域的创新。银行间合作发行稳定币,实质上是在共建一个基于区块链的、新型的支付网络联盟。它可能比现有的SWIFT、ACH或实时支付系统更高效、成本更低、且具备7x24小时运作能力。这不仅是防御,更是进攻,旨在重新夺回在数字资产流动中的主导权。
第三,监管的明朗化是前提条件。美国《GENIUS法案》和《CLARITY法案》的通过,为稳定币发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法律确定性。法案明确了储备资产的要求、赎回权以及监管职责,相当于为银行发行稳定币发放了“安全通行证”。银行最擅长的就是在明确规则内运作,法规的清晰消除了它们最大的顾虑——监管风险。
从更宏观的金融视角看,银行联合稳定币计划可能潜藏着更深层的战略意图。稳定币的储备资产(通常是短期国债和现金)的规模化集中管理,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流动性管理工具,甚至被视为一种“隐形”的量化宽松渠道。银行系统通过发行稳定币吸纳资金并配置到优质流动资产中,能在不直接扩大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情况下,向市场注入美元流动性。
然而,这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如此多巨头联合,是否会形成一个新的、中心化程度极高的卡特尔联盟?这与加密货币去中心化和抗审查的初衷是否背道而驰?此外,银行系稳定币的互操作性、以及它们与DeFi生态系统的关系将如何界定,也是一个未知数。它们可能成为连接传统金融与DeFi的桥梁,也可能成为一个封闭的花园。
最终,这一动向证实了区块链和数字货币技术不可逆地正在重塑全球金融格局。传统银行不再观望或抵制,而是选择主动融入并试图主导这场变革。未来的竞争将不再是“传统金融 versus 加密货币”,而是演化为何种形式的数字资产将成为主流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银行系稳定币的出现,正是这场融合中最具标志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