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0 月 13 日,此前高调抛售超 42.3 亿美元 BTC 换仓至 ETH 的 巨鲸 Garrett Jin 发文表示,「加密行业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交易平台对缺乏内在价值的资产提供高杠杆,以满足用户需求并提高利润。而这种高杠杆以往只存在于外汇市场,在那个市场,基础资产具有价值支撑、波动性较低,且流动性由银行提供。
如果交易平台继续提供极高杠杆,他们至少应该建立类似稳定基金的机制,如美国股市那样,在危机期间提供流动性支持。只有这样,才能重建信任、吸引资本回流,并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10 月 11 日的暴跌再次证明,在极端波动下,市场非常需要流动性支持。率先建立稳定基金的交易平台,不仅将吸引资金流入,还能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Garrett Jin的观点触及了加密行业一个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高杠杆产品与脆弱流动性基础设施之间的错配。他从传统金融视角指出,外汇市场的高杠杆之所以能够相对稳定运行,是因为其底层有主权货币价值支撑、央行流动性支持以及成熟的做市商体系。而加密市场在缺乏这些基础的前提下,盲目复制高杠杆产品,本质上是在构建空中楼阁。
他提出的“稳定基金”机制,类似于传统金融市场中的熔断机制或平准基金,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制度设计对冲极端行情下的流动性枯竭风险。这种设计并非单纯为了救市,而是通过提供缓冲垫降低连环清算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从历史数据看,加密市场在暴跌中往往出现资金费率极端偏离、借贷利率飙升以及链上清算螺旋,这些现象都印证了流动性支持机制的必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文章中提到2025年市场多次因地缘政治事件出现剧烈波动(如以色列-伊朗冲突导致单日爆仓超10亿美元),以及稳定币赛道和合规叙事的崛起(USDT/USDC双增长、GENIUS法案进展),这些现象共同指向一个趋势:机构资金和传统金融框架正在加速渗透加密市场。在这种背景下,交易平台如果仍停留在单纯提供杠杆工具的初级阶段,将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机构级风控需求。
事实上,部分头部平台早已开始探索类似机制。例如BitMEX的保险基金设计、币安的风险准备金机制,都在尝试部分实现Jin所描述的功能。但当前问题在于这些机制往往缺乏透明度和独立性,容易引发用户对资金挪用的担忧。理想中的稳定基金可能需要采用链上可审计的多签名方案,或由第三方托管机构参与管理,才能真正重建信任。
从行业演进角度看,率先建立合规稳定基金的平台将获得两大优势:一是吸引风险厌恶型机构资金流入,二是形成监管合规的先行优势。相关文章中提到的香港稳定币牌照、美国IPO计划等动向,都表明交易平台正在向传统金融标准靠拢。这种趋势下,风控能力将逐渐取代上币数量成为交易平台的核心竞争力。
最终,Jin的建议本质上是在呼吁加密行业完成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的转型。通过引入传统金融经过验证的风控机制,在保持加密市场创新活力的同时提升其抗风险能力,这可能才是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