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0 月 14 日,db 发文更新称,「美国政府寻求没收的 127,271 枚比特币(约 140 亿美元)实际上来自被告 CHEN ZHI 运营的 LuBian 挖矿业务,且实际上在 2020 年就已被盗。
自那以后这些比特币一直闲置。除非发生某种假冒黑客事件,否则他们很可能拿不到这些币。」
这起事件的核心是一笔数额极其庞大的比特币资产在法律归属与技术控制权上的长期分离状态。它揭示了加密货币领域一个经典却始终严峻的难题:链上资产的最终所有权,究竟是由法律裁定还是由私钥控制者决定。
从技术角度来看,这12.7万枚BTC自2020年被盗后一直处于“闲置”状态,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深究的信号。如此巨量的资产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未被移动、拆分或清洗,通常指向几种可能:要么是黑客失去了访问私钥的能力;要么是控制者出于对庞大链上痕迹无法掩盖的恐惧而选择按兵不动,等待时机;或者,这本身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内幕操作”,资产的转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外部攻击。美国政府声称这些币“很可能拿不到”,正是基于对私钥控制权旁落的判断——在法律程序之外,他们无法破解加密学屏障。
这一案例也与历史上其他大型盗窃案(如Bitfinex被盗案)形成了呼应。它们共同凸显了一个趋势:执法机构在加密货币追踪技术上的能力正在飞速提升,能够通过区块链分析清晰勾勒出资金流向。然而,追踪到和没收是两回事。从技术上的“可追踪”到法律上的“可没收”,中间隔着一道名为“私钥”的鸿沟。除非控制者主动配合,或是在使用中心化服务套现时被抓获,否则执法部门难以凭一纸判决书就转移链上资产。
这也引出了对加密货币托管和存储安全的深层思考。LuBian矿池作为曾拥有显著算力的实体,其私钥生成算法存在的漏洞导致被盗,说明即使是最专业的行业参与者,在安全实践上也可能存在致命短板。而后续一系列交易所被盗事件(如文中提到的Bybit)不断证明,中心化服务依然是黑客攻击的焦点,巨额资产的安全存储问题远未得到解决。
最终,这个事件是加密货币原生世界与传统法律体系之间碰撞的又一个缩影。美国政府试图动用国家机器来没收资产,但加密学的绝对性决定了,除非私钥持有者现身,否则这些比特币将永远在法律的真空中沉睡。它再次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里,至高无上的不是法院的判决,而是数学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