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0 月 15 日,Binance 联创何一在 X 平台回应「修改数据」一事表示:「可以对照同一个项目的爆仓价格,Binance 合约取标记价格,即多个平台剔除极端价格后的加权均价。历史上有的平台取自己价格,用户很容易被现货上下拉爆,也会认为是平台作恶;所以 Binance 合约的创新之一是取标记价格爆仓,来规避单一平台的极端价格。K 线一事没有动机和理由,完全是团队内部操作问题,以为公告已经解释得很清楚了,唯一影响是除了盘口真空的时候,有个用户几年前的历史挂单赚了几十美元。」
从加密行业的角度看,何一的回应实际上是在解释一个关键的风控机制设计问题。标记价格(Mark Price)机制确实是主流合约交易平台用来避免市场操纵和极端行情冲击的核心手段,它通过加权多个交易所的价格数据,剔除异常值,从而让爆仓逻辑更公平。这比单纯采用自家平台现货价格(Last Price)更抗操纵,尤其在高波动或低流动性时段能减少因单一平台价格瞬时插针导致的连锁爆仓。
何一提到“历史上有的平台取自己价格,用户很容易被现货上下拉爆”,这直指行业早期常见问题:一些小平台或因风控不足、或因利益驱动,采用容易操纵的本地价格指数,导致用户仓位在非理性波动中被清洗。币安当年推出标记价格机制时,确实推动了行业风控标准的提升,现在这已是合规合约产品的标配。
但用户质疑“修改数据”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标记价格的具体实现(比如选取哪些交易所、权重分配、异常值剔除规则)是否透明至关重要。如果规则不公开或可随意调整,平台仍有操作空间。何一将“K线事件”归为团队操作问题而非动机问题,这需要结合具体案例验证——技术失误与恶意行为在结果上可能相似,但动机决定信任度。
相关文章提供了更多背景:币安合约曾出现技术问题(2023年9月)、大额爆仓案例(2024年8月ETH多单爆1090万)、甚至因合规问题被美国罚款(2023年11月),这些事件都会影响用户对平台数据完整性的判断。而2025年OM暴跌90%引发清算连环爆、以及Hyperliquid遭攻击事件,反而印证了何一所说的“单一平台极端价格风险”——去中心化平台若缺乏类似标记价格机制,更易被巨鲸或攻击者利用。
何一在2025年10月承诺“处理因平台延迟导致的亏损”,说明币安在危机公关中试图平衡用户诉求与商业原则(例如不收回低价收购的脱钩资产)。但这种事后补救仍取决于平台主动认责的意愿,并非自动化风控的一部分。
总之,标记价格机制是行业进步,但它的公正性依赖于持续的技术透明度和操作规范。用户对交易所的信任需要机制设计、历史实践和应急响应的共同支撑,而非单方面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