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扫码下载APP

为什么以太坊需要ZK-VM:扩容的终极路径

2025-10-18 10:00
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当前以太坊的性能瓶颈在于全员全验模式和GAS上限,提高GAS上限会增加节点负担。 以太坊扩容的关键在于ZK技术,它能在不牺牲安全性的前提下提升性能。
原文标题:《为什么以太坊需要 ZK-VM:扩容的终极路径》
原文作者:Ebunker 中文


在以太坊扩容的众多思路中,ZK 是最复杂也最关键的方向


纵观全网,V 神和以太坊基金会对 ZK 的押注是最多的。ZK 有点像以太坊家里最小的儿子,倾注心血最多,但是未来也最不明朗。


前几天,以太坊基金会发布了 Kohaku 路线图,这是一套隐私钱包的基础组件规划。路线图再次强调,许多核心功能仍将依赖 ZK-EVM 或 ZK-VM 的落地。


那么,以太坊为何如此迫切地需要 ZK-VM?


答案很简单:为了性能提升,而不是以牺牲安全为代价。


提升性能的瓶颈:全员验证与 GAS 上限


此前我们提过,提高以太坊性能最立竿见影的手段就是提高 GAS 上限,也就是让区块变得更大。


但问题在于,但是,提高 GAS 上限是有代价的,过大的区块对于节点是沉重的负担。


目前,以太坊采用一种称为「全员全验」的验证模式,即所有节点都要完整验证每一个区块。这个机制虽然简单且安全,但冗余极高。



如果 GAS 上限显著提高,每个节点的计算量都会同步暴涨。


考虑到以太坊的区块间隔仅 12 秒,其中还需预留时间用于区块传播和 MEV 排序,验证者实际可用于验证的时间大约只有 4–8 秒,几乎没有余地去处理更大的负载。


ZK 化后的以太坊:从「全员全验」到「全员一验」


如果将以太坊 L1 全面 ZK 化,验证模式将从「全员全验」变为「全员一验」。在这种模式下,当一个区块被组装好后,会首先生成一个 ZK 证明。


ZK 的特点是生成证明慢,但验证极快。因此,节点只需验证一次证明是否正确,而无需重复执行区块内的所有交易。



这意味着,以太坊可以在不显著增加节点负担的前提下,大幅提高 GAS 上限。


一个形象的比喻是:过去你在钉钉上提交请假流程(发交易),需要每位领导(节点)逐一核实你还有没有假期余额(全员全验),全员批准后流程才通过。


而 ZK 化后,系统先验证你确实有假期,再统一向所有领导出具证明(ZK),此时领导只需信任并快速批准即可(全员一验)。


ZK 化之后,你还是申请请假流程(发交易),系统发现你有剩余假期,直接告诉各位领导「这个人有假」,且领导完全相信系统不会出错(ZK),然后领导批准就快多了(全员一验)。


这就是以太坊要进行 ZK 化的原因。

密码学的挑战与案例


当然,实现这一切的工程量极大,密码学难度也非常高,因此以太坊必须与专业团队合作。


以太坊基金会研究员 Justin 提到的 Brevis 协议 就是目前在该领域领先的案例之一。



Brevis 专注于 ZK-VM,其最新的 Pico Prism 技术 是当前在给定条件下生成 ZK 证明最快的方案之一。


根据测试数据,在当前以太坊 45M GAS 的区块规模下,Brevis 使用 64 张 RTX 5090 GPU,可在 12 秒内完成 99.6% 的区块证明,其中 96.8% 的区块能在 10 秒内完成证明生成。



为了保持去中心化,以太坊要求 ZK 证明设备的成本不得超过 10 万美元。


虽然更高端的 GPU(如 H200 或 B200)可以更快生成证明,但那会大幅提高准入门槛。Brevis 当前的设计正好卡在这一限制之内。


为什么「10 秒覆盖率」也至关重要?因为 MEV 区块通常在 1–3 秒内生成,加上 10 秒的证明时间刚好填满 12 秒区块间隔。


总结:以太坊 ZK 化的路径逻辑


以太坊想要加快 L1 性能提升,就必须提高 GAS 上限;


要想安全地提高 GAS 上限,就必须推进 ZK 化;


而要想优雅地实现 ZK 化(10 秒内生成证明、10 万美元以下硬件成本),则需要密码学界与加密生态的共同努力。


ZK 是以太坊扩容路线中最复杂但也最具确定性的方向。


它不仅关乎性能,更是以太坊在安全性与去中心化之间,寻求平衡的终极方案。


原文链接


点击了解律动BlockBeats 在招岗位


欢迎加入律动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订阅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账号: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AI 解读
以太坊对ZK-VM的追求本质上是对区块链可扩展性、安全性与去中心化三角困境的深层破解。当前以太坊的性能瓶颈直接体现在Gas上限的限制上——提高上限虽能立即提升吞吐量,但却会加剧节点验证负担,进而威胁网络的去中心化属性。核心矛盾在于现有“全员全验”机制要求每个节点独立执行全部交易,这种冗余设计虽保障了安全,却牺牲了效率。

ZK-VM的突破性在于它将验证模式从“全员全验”重构为“全员一验”。通过生成一个密码学证明来代表区块内所有交易执行的正确性,节点只需验证该证明的有效性,而无需重复计算。这相当于将复杂的计算工作压缩成一次轻量级的验证,从而在不大幅增加节点负担的前提下允许区块扩容。

实现这一愿景的关键挑战在于证明生成的速度与成本。ZK证明的生成本身计算密集,但验证极快。因此,如何让证明生成在以太坊的12秒出块窗口内完成,同时保持硬件设备的可及性(如以太坊基金会设定的10万美元成本上限),成为技术落地的核心。Brevis的Pico Prism技术展示了这一方向的可行性——它使用消费级GPU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证明,既满足实时性要求,也符合去中心化的硬件门槛。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ZK技术不仅关乎扩容,更是以太坊长期进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它能够将复杂计算外包而无需信任第三方,仅通过数学保证正确性。这种能力在未来可能支撑起更复杂的链上应用、隐私交易和跨链互操作,而不仅局限于当前关注的Rollup扩容方案。

ZK-VM代表了以太坊基础层的范式转移,它试图在不必牺牲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的前提下突破性能瓶颈。尽管工程实现难度极高,需要密码学、硬件和协议层的协同创新,但它确实为公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兼具优雅与实用的路径。
展开
本平台现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协议,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账户, 可以登录 后发表评论
选择文库
新增文库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库
仅自己可见
公开
保存
纠错/举报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