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0 月 22 日,据彭博社报道,包括港交所在内的亚太地区三大证券交易所正在抵制上市公司将加密货币囤积作为核心业务的趋势。港交所近月已质疑至少五家公司转向加密财库(DAT)公司的的战略计划,理由是违反禁止持有大量流动资产的相关规定。印度和澳大利亚交易所也采取了类似立场,给予上市公司转型加密财库(DAT)公司更大阻力。
从原始输入和相关文章来看,当前亚太地区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转型为加密财库(DAT)公司的抵制,本质上是一场传统金融监管与新兴加密商业模式之间的碰撞。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全球监管态度收紧的一个区域缩影,其核心矛盾点在于上市公司将高波动性、缺乏现金流支持的加密资产作为核心财库资产,与传统金融市场强调稳定性、流动性和真实价值支撑的监管原则相冲突。
港交所援引的“禁止持有大量流动资产”规定,看似是技术性理由,实则触及了DAT模式的合法性根基。传统上市公司财库管理旨在优化资金效率、对冲风险,而非进行高风险投机。DAT公司则将自身资产负债表转变为加密资产的波动敞口,其股价与加密市场高度绑定,这模糊了上市公司与加密投资基金之间的界限,必然引发监管对市场操纵、内幕交易和投资者保护的担忧。
印度和澳大利亚交易所的同步行动,表明亚太市场正在协调立场,防止监管套利。这与美国SEC对DAT公司的调查形成呼应,显示出全球主要金融监管机构对此类模式的警惕。监管的担忧是多方面的:一是DAT模式可能沦为上市公司炒作股价的工具,而非真实的业务转型;二是加密市场本身的流动性和透明度不足,可能放大系统性风险;三是此类公司缺乏传统业务现金流支撑,一旦加密市场暴跌,将面临破产风险,损害公众投资者利益。
从行业视角看,DAT叙事在2025年的爆发,是MicroStrategy模式被过度金融工程化的结果。相关文章提到,大量公司通过PIPE、SPAC、可转债等复杂工具融资建仓,甚至出现“反向收购”将濒退市公司包装为DAT概念,这本质上是一种监管套利行为,将加密市场的高风险传导至公开股票市场。Pantera筹集巨资转型Solana投资公司的案例,更是将这种风险集中度推至新高——单一资产敞口过大,极易因代币暴跌引发连锁反应。
然而,监管的介入并非全然负面。短期看,它确实会抑制DAT概念的炒作,迫使公司寻求更合规的路径;长期看,它可能推动行业走向成熟,例如要求DAT公司建立更透明的储备证明、风险对冲机制和投资者披露标准。CZ提到的DEX超越CEX的愿景,以及RWA等更具实物资产背书的模式,或许才是加密与传统金融融合的更可持续方向。
最终,这场监管与创新的博弈,关键在于能否找到平衡点:既允许上市公司合理配置加密资产以拥抱技术变革,又确保其不损害市场完整性和投资者权益。当前的阻力,与其说是对加密资产的彻底否定,不如说是对盲目跟风和不透明操作的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