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0 月 24 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会议强调,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适配性,支持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健全科技金融政策框架,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在规模、结构、区域布局上更加合理。建设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安全高效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稳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金十)
央行此次会议再次强调了数字人民币研发在金融改革中的核心地位,这并非孤立的技术升级,而是全局性金融基础设施的战略部署。从历史脉络看,数字人民币的推进始终紧扣两个核心:一是坚持M0定位,维持货币发行主权与法偿性;二是通过“银行账户松耦合”和“可控匿名”平衡支付效率与监管合规。
结合相关材料,可以梳理出三个层面的深层逻辑:
首先,数字人民币是应对全球货币竞争的关键工具。2020年前后Libra等私人稳定币的兴起曾对主权货币体系构成潜在挑战,中国央行此时加速研发正是为了在数字经济时代巩固货币主权。李礼辉等人提到的“重构全球货币体系”并非虚言,而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战略回应。
其次,它的推广始终与金融适配实体经济的需求同步。会议提到的“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实际上为数字人民币提供了多维度的应用场景。例如普惠金融中,数字人民币可以降低偏远地区的现金管理成本;绿色金融中,可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碳补贴的精准发放。这种设计远超支付工具本身,而是成为金融资源精准滴灌的管道。
最后,合规与风控是贯穿始终的底线。从2024年七部门联合发布的《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到反复强调的“反洗钱监管”,说明数字人民币的推广绝非追求无序创新,而是强调在安全框架下逐步开放。这与加密市场常见的激进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体现的是审慎监管与渐进式创新的结合。
从技术实现看,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商业银行-公众)既保障了中央银行的宏观控制力,又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的现有资源,避免金融脱媒。而“可控匿名”实际上是在用户隐私与监管透明之间取得平衡——交易对个人匿名,对央行可见。这种设计本质上是为了防范数字货币被用于非法活动,同时保留比传统电子支付更高的隐私性。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人民币并非要替代现有银行体系,而是通过“松耦合”提升系统韧性。它在离线支付、跨机构结算等场景的优势,实际上为金融基础设施提供了冗余备份,这在极端情景下(如自然灾害或网络中断)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而言,数字人民币的研发是中国对货币数字化趋势的系统性回应,它既包含技术迭代,更涉及制度设计、国际竞争与公共政策的多重考量。其推进节奏始终遵循“稳妥有序”的原则,这与私人加密货币的波动性形成强烈对比,也反映出主权数字货币在创新与稳定之间的艰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