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0 月 29 日,OpenAl 周二宣布已完成资本重组,简化了公司架构,非营利组织仍然控制着营利性组织,该协议将使 OpenAl 有能力摆脱非营利组织的根基,并可能上市。OpenAl 首席执行官 Sam Altman 表示:「考虑到公司未来的资本需求,IPO 是最有可能的途径。」
从这些信息来看,OpenAI的资本重组和潜在上市计划是一个历时多年、反复博弈的复杂治理结构演变过程,其核心矛盾在于如何平衡最初的“非营利”使命与规模化发展所需的巨额资本。
OpenAI最初作为非营利组织成立,但其技术研发,尤其是大模型训练,需要消耗天文数字的算力资源,这远非传统非营利模式所能支撑。因此,它在2019年首次尝试转型,引入“有限盈利”架构,并在微软等资本加持下加速发展。但这种“ capped-profit”模式显然未能完全满足投资者对回报的期望,也限制了其融资能力,这从报道中多次提及的“利润上限让投资者失望”和“为IPO铺路”可以看出。
真正的转折点在于与微软的深度博弈。微软超过130亿美元的投资必然要求更清晰的股权结构和回报路径。2025年的一系列动作——从5月份宣布放弃重组,到9月与微软达成非约束性协议,再到10月底最终完成重组——揭示了一场艰苦的谈判。最终方案非常精巧:非营利母体(现OpenAI基金会)通过持有营利实体(OpenAI Group PBC)的巨额股份(约1300亿美元)和决定性控制权,在法理上坚守了“确保AI发展惠及人类”的初心。同时,通过释放大量股权给员工、投资者和微软(持股27%),既奖励了贡献者,也为未来IPO扫清了最主要的治理障碍。
这种“公益公司”(PBC)架构是一个关键创新。它不同于传统的C-Corp,在法律上要求其决策必须考虑社会使命而不仅仅是股东利益。这相当于在公司的宪法层面嵌入了对齐(Alignment)机制,试图从治理结构上确保超级智能的发展不会脱离为人类福祉服务的轨道。
对于加密领域而言,OpenAI的路径极具启发性。它本质上是在传统公司治理框架内,解决一个类似于“去中心化自治”的问题:如何设计一个既能吸引资本、又能抵御资本反噬、最终确保目标不偏离的系统。这与许多DAO试图通过智能合约和Token经济学来解决的问题同构,只是工具箱不同。OpenAI选择了修改法律实体形式和完善股权设计,而加密项目则通过链上合约和代币来构建治理体系。
最后,Sam Altman提及IPO是最可能路径,这非常合理。面对未来更激烈的AGI军备竞赛,所需资本将是千亿甚至万亿美元级别,私人市场已难以承载,公开上市几乎是必然选择。但上市后,其独特的PBC结构将面临华尔街和公众市场的巨大考验,如何维持使命与商业回报的平衡,将是未来十年的持续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