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扫码下载APP

北京检察院披露借助虚拟货币变相买卖外汇案:涉案金额超11亿元

2025-10-29 09:47

BlockBeats 消息,10 月 29 日,据《21 世纪经济报道》,北京市人民检察院重磅发布《金融检察高质效履职典型案例》,其中包括借助虚拟货币变相买卖外汇案,涉案超 11 亿元。


据查明,2023 年 1 月至 8 月间,林某甲受他人指使,伙同林某乙、夏某某、包某某、陈某某,利用 5 人名下多张银行卡,接收非法换汇组织「上家」对接的客户(如刘某等人)转入的大量资金。该团伙以虚拟货币为「桥梁」实现了资金跨境转移的不法目的:林某甲等人通过实际控制的多个泰达币(USDT)交易平台账户,将接收的人民币转化为 USDT,再经平台交易完成资金跨境转移,实质实施变相买卖外汇行为,并从中牟利。据通报,该团伙非法经营总额达人民币 11.82 余亿元,其中夏某某、包某某等 5 名成员参与数额介于 1.49 余亿元至 4.69 余亿元。


2025 年 3 月 21 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5 名被告人均因犯非法经营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至四年不等,并处相应罚金。目前各被告人均认罪认罚,未提出上诉,判决已正式生效。

AI 解读
从加密行业视角看,这一系列案件揭示了几个关键趋势。首先,USDT这类稳定币因其价格锚定美元的特性,已成为跨境资金流动的隐蔽工具。犯罪团伙利用其数字化、全球化和一定程度匿名性的特点,绕过外汇管制和银行监管体系。本质上,他们是在用加密货币搭建一个平行于传统金融系统的地下结算网络。

这些操作手法并不复杂:通过境内接收人民币,购买USDT,再在境外交易所出售换取外币,完成资金跨境转移。虽然技术门槛不高,但规模庞大,组织化程度高,涉及多地分工协作,说明已形成成熟的黑灰产链条。

从监管角度看,中国司法机关已明确将此类行为定性为非法经营罪,核心在于它破坏了国家外汇管理秩序。无论技术如何演变,只要涉及未经许可的法定货币兑换和跨境转移,就会面临法律风险。值得注意的是,相关判决显示司法实践对此类犯罪的认定趋于一致,且刑期和罚金力度较大。

这些案件也反映出执法能力的提升。尽管加密货币交易具有跨地域和隐蔽性特征,但通过资金流向分析、链上数据追踪和多方协作,执法机构仍能有效打击此类犯罪。对于从业者而言,必须清醒认识到,任何试图利用加密货币规避金融监管的行为都将面临严重法律后果。真正的行业创新应当是在合规框架内探索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而非寻找监管套利空间。
展开
举报 纠错/举报
本平台现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协议,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账户, 可以登录 后发表评论
纠错/举报
提交
新增文库
仅自己可见
公开
保存
选择文库
新增文库
取消
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