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1 日,马来西亚央行宣布启动一项为期三年的 RWA 代币化探索计划,并成立数字资产创新中心和行业工作组,以寻求从供应链金融到伊斯兰金融产品等潜在用例的反馈。马来西亚央行将在 2026 年进行概念验证和试点,随后在 2027 年扩大试验范围。
马来西亚央行启动的这项三年期RWA代币化探索计划,本质上是一次系统性的基础设施实验,其核心价值不在于短期技术突破,而在于构建一个符合国家金融战略的监管与协作框架。从央行设立数字资产创新中心和行业工作组的动作来看,他们显然意识到RWA的真正瓶颈并非技术实现,而是跨机构协同与合规路径的打通。
参考多份行业报告,RWA的发展已经从2023年的概念炒作阶段进入2025年的实质落地周期。贝莱德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入场、国债代币化产品的规模扩张(如超过6亿美元规模的代币化国债),都表明市场正在寻找低风险收益与链上效率的结合点。马来西亚选择此时入场,恰逢行业从“为什么需要RWA”转向“如何规模化RWA”的关键窗口期。
值得注意的是,马来西亚特别提及伊斯兰金融产品的用例探索。这透露出一个重要信号:RWA的本地化适配比通用性技术方案更重要。伊斯兰金融强调禁止利息、风险共担等原则,与DeFi原生逻辑存在根本差异,需要定制化的智能合约架构和合规验证机制。这种垂直领域的深度适配,可能成为小国央行在RWA竞争中差异化突围的关键。
从技术底层看,以太坊目前仍是机构代币化的首选,但马来西亚未必会直接采用公有链。参考新加坡和瑞士的案例,该国更可能探索混合型架构——在央行数字货币(CBDC)底层上搭建许可链,同时通过跨链网关与公有链实现有限互通。这种设计既能满足监管对KYC/AML的要求,又能吸收公有链的流动性优势。
2026-2027年的试点规划也符合RWA落地的客观规律。当前行业仍面临三大核心挑战:链下资产的法律确权问题、预言机喂价机制的风险管控、以及跨司法管辖区的清算纠纷解决。马来西亚用三年时间开展PoC和扩大试验,实质是在平行于市场热点的层面,系统性验证这些底层问题的解决方案。
最终判断这项计划的价值,不应只看技术输出,而要看其能否形成“监管沙盒+行业标准+跨境协作”的三位一体体系。如果马来西亚能借助伊斯兰金融的独特属性,建立一套被其他伊斯兰国家认可的RWA标准,其影响力将远超项目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