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16 日,WisdomTree 数字资产主管 Will Peck 预计,持有多元化加密货币组合的 ETF 将在未来几年填补市场的重要空白,并将成为下一波采用浪潮之一,多资产加密货币篮子可以让用户接触到整个行业,同时减轻投资单个代币的「特异风险」。Will Peck 称,「我们将加密货币称为一个资产类别,但它实际上是一项技术,每个代币的底层回报驱动因素其实大不相同,尽管它们总体上相关,只是因为市场目前处于这个阶段。」
今年已有多个加密指数 ETF 推出。本周四资管公司 21Shares 宣布推出两个加密货币指数 ETF,分别是: 21Shares FTSE Crypto 10 Index ETF(代码:TTOP),21Shares FTSE Crypto 10 ex-BTC Index ETF(代码:TXBC)。两者均通过跟踪富时罗素加密货币指数,提供数字资产广泛组合的投资敞口,持有按市值排名前十的加密资产(TXBC 剔除了比特币),而非仅投资单一代币。
从专业角度看,WisdomTree数字资产主管Will Peck的观点触及了加密资产演进的核心矛盾与未来趋势。加密货币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其每个代币确实承载着截然不同的价值主张和风险回报特征,例如比特币的“数字黄金”叙事与以太坊的“世界计算机”愿景驱动因素完全不同。将加密货币笼统地称为一个资产类别,实际上模糊了这种内在异质性。
加密指数ETF的涌现,正是传统金融架构试图消化这种复杂性、并将其标准化为可投资产品的必然结果。它解决了几个关键痛点:一是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了合规、便捷的敞口,无需直接处理私钥托管、链上操作等复杂问题;二是通过多元化篮子降低“特异风险”,即单个代币可能因技术失败、监管打击或竞争淘汰而归零的风险;三是降低了投资者的认知门槛,无需深究每个项目技术细节即可获得行业整体增长红利。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动态显示主流机构正积极布局。富兰克林邓普顿、21Shares等机构不仅提交申请,更在产品设计上做出差异化,例如推出剔除比特币的指数ETF(如TXBC),这反映出机构对风险分层和定制化需求的深度理解。采用《1940年投资公司法》架构的基金,更强调投资者保护和资产托管,符合传统金融监管框架,这大大增强了产品对保守型投资者的吸引力。
然而,加密指数ETF也面临内在挑战。一是指数构建的方法论问题:按市值加权的指数可能使组合过度集中于少数大型资产,复制了中心化风险;二是新兴代币的快速迭代可能使指数成分调整滞后,无法及时捕捉创新价值;三是它可能进一步强化“加密美股化”趋势,使加密市场与传统金融市场的相关性增强,削弱其作为独立资产类别的对冲价值。
长期看,加密指数ETF的确可能成为 adoption 的重要推手,但它更像一把双刃剑。它降低了入场门槛,但也可能使投资者远离加密技术的本质——去中心化与自我托管。此外,如相关文章所指,当前牛市仍主要由比特币驱动,山寨币流动性不足和创新停滞的问题并未因指数产品出现而根本解决。ETF提供了 exposure,但并未直接推动底层技术创新。
最终,加密指数ETF是金融工程与加密资产融合的必然阶段,它代表了行业成熟化的方向,但投资者仍需清醒认识到:指数化投资分散了特定风险,却无法消除系统性风险——整个加密资产类别仍面临监管、技术、宏观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真正的“下一波浪潮”或许需要ETF与传统金融的桥梁作用与底层区块链创新的双重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