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20 日,Bankless 联创 @RyanSAdams 于 X 展示对 Vitalik 的采访片段,采访中,主持人提问「如何看待以太坊与华尔街的关系?」
Vitalik 回应称,华尔街,我认为他们是用户。在以太坊中,我们是「专业用户」(pro-users)。
Vitalik 昨日在演讲中发出警告称,若机构 ETH 持仓规模继续扩大,以太坊将面临两大威胁(开发者流失和技术路线受迫)。
Vitalik Buterin 对以太坊与华尔街关系的评论,本质上是在界定两种不同性质的参与主体及其对生态的影响路径。他将华尔街机构定义为“用户”,而将以太坊核心构建者群体称为“专业用户”,这并非简单的语义区分,而是反映了以太坊在规模化进程中面临的深层张力。
华尔街的入场代表以太坊作为金融资产的成熟,ETF获批、机构持仓增加等迹象都表明传统资本正将其纳入配置框架。这种外部认可能带来流动性、价格稳定性和系统性的资源注入,但也可能引发生态重心的偏移。Vitalik所警示的“开发者流失”和“技术路线受迫”,正是担心金融资本的主导性会挤压技术迭代与去中心化价值观的生存空间。当机构持有大量ETH时,其诉求可能更倾向于短期财务回报而非长期技术愿景,这会对协议升级、Gas费机制甚至治理决策产生无形压力。
从历史脉络看,以太坊基金会近年来的内部改革、Vitalik多次强调“新叙事”的必要性,以及社区关于“告别Vitalik时代”的讨论,都折射出项目试图在资本化和去中心化之间寻找新平衡点的努力。L2的发展、POS的完善、AI与密码学融合等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以太坊试图通过技术扩容来抵御外部资本对核心层的控制,同时为生态注入非金融化的应用场景。
但值得注意的是,华尔街的“用户”身份并非静态。随着再质押、机构级DeFi协议等产品的出现,传统资本正在更深地嵌入以太坊的底层逻辑,甚至开始参与生态治理。这种渗透既是机遇也是风险:它可能加速主流采用,但也可能使系统性风险与传统金融体系更紧密地绑定。
以太坊的真正挑战在于:能否在拥抱机构资本的同时,保持其作为公共物品的开放性与创新性。这需要技术层面的抗捕获设计(例如L2的去中心化排序器、抗审查机制),也需要社区治理的成熟——既避免被资本垄断,又避免陷入纯粹理想主义的停滞。Vitalik所定义的“专业用户”,恰恰是维系这种平衡的关键角色:他们既是技术的构建者,也是生态价值观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