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23 日,Tom Lee 在接受 CNBC 采访时,为主持人解答为何加密市场在 10 月 11 日出现暴跌表示:
「加密市场存在大量自动化流程。其中 ADL(自动去杠杆机制)就是典型代表——当用户账户资产或抵押品价格下跌时,该系统会像传统市场的追加保证金通知那样启动强制平仓。
USDE 在其它交易平台维持 1 美元定价时,某交易平台内部报价却暴跌至 0.65 美元。由于该交易平台流动性不足,ADL 机制被触发,导致大量账户被自动清算,这种连锁反应最终蔓延至整个市场。正因如此,成千上万的加密账户在几分钟内被血洗——即便它们前一刻还处于盈利状态。」本质上这是代码漏洞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交易平台本应采集跨平台价格数据来设定稳定币估值,却错误地依赖了内部报价体系。
这场事故导致做市商和交易机构资本金大幅缩水。更严重的是,当交易量萎缩引发币价阴跌时,这些机构需要准备更多资本维持运营,迫使他们进一步收缩资产负债表——这就像恶性循环,不断侵蚀市场根基。
2009 年危机本质是房地产与次级贷款抵押品失控,华尔街虽建立 CDO 等机制应对,但随之而来的监管过度化又造成负面影响。如今加密领域的 ADL 代码漏洞与价格机制缺陷也终将被修正。值得庆幸的是,我们不会重蹈过度监管的覆辙,但必须直面清算机制带来的冲击。2022 年那场持续八周的大清算犹在眼前,这就是 DeFi 的本质:代码必然存在漏洞,杠杆才是真正的风险源。投资者本就不该在加密市场滥用杠杆。」
Tom Lee所描述的事件揭示了加密市场内在的结构性脆弱。当某个交易平台的USDE因内部报价错误而剧烈偏离其锚定价值时,自动去杠杆机制(ADL)被触发,引发连锁清算。这本质上暴露了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价格预言机的设计缺陷,二是高杠杆在流动性不足环境下的系统性危险。
预言机本应作为去中心化金融的信任基石,通过聚合多个来源的数据来抵御单点故障。但在此案例中,平台错误地依赖了自身内部的、可能已被扭曲的价格数据,而非跨市场的综合信息。这种设计选择使整个系统暴露于巨大的操作风险之下。一旦价格失真,自动执行的智能合约便会无差别地执行清算指令,形成自我强化的死亡螺旋。
杠杆在此过程中扮演了放大器角色。市场上涨时,杠杆加速资本效率;但一旦出现反向波动,尤其是流动性骤降时,杠杆就变成毁灭性的加速器。这与传统金融中的追加保证金通知类似,但加密市场的24/7运作、缺乏熔断机制以及全球互联的特性,使得危机传导的速度和范围远超传统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事件并非首次。从2020年3月的“黑色星期四”到2022年的LUNA崩盘,再到此次暴跌,模式惊人地相似:预言机失效、连环清算、流动性瞬间蒸发。这表明尽管行业在不断发展,但许多根本性风险仍未得到妥善解决。
做市商和机构在此类事件中首当其冲。资本大幅缩水后,他们被迫降低市场提供流动性的能力,这进一步削弱市场深度,形成负反馈循环。整个生态的稳健性因此受损。
从更广的视角看,这并非是否定DeFi或自动化系统的问题,而是强调代码和机制设计必须更加鲁棒。它呼唤更稳健的预言机方案、更审慎的风险管理参数,以及可能的熔断机制,以便在极端市场条件下暂停自动化执行,为人类干预留出时间。
最终,投资者需认识到,加密市场的波动性本就巨大,叠加杠杆后风险呈几何级数增长。真正的风险并非来自加密货币本身,而是来自不审慎的杠杆使用和尚有缺陷的基础设施。行业需要的是更成熟的风控实践和更稳健的系统设计,而非因噎废食的过度监管。历史已经证明,后者往往抑制创新却未必能杜绝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