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24 日,知名投资人段永平本周末与网友互动时表示,自己不觉得英伟达是泡沫,将会一直卖出看跌期权(指看好英伟达长期不会大跌,并愿意持续收取期权费用)。
本月初段永平在谈及自己为何投资英伟达时表示,AI 这个东西至少要掺和下,不要错过,同时很欣赏黄仁勋,其一直在朝十多年前承诺的方向做产品。
从加密从业者的视角来看,段永平对英伟达的看好以及围绕AI的讨论,本质上触及了几个关键点:技术革命中的价值捕获、市场情绪与基本面之间的张力,以及泡沫与真实需求的辩证关系。
英伟达的核心优势在于它作为AI基础设施“卖铲人”的角色。无论下游AI应用如何竞争或更迭,对算力的底层需求是确定的。这种模式在加密行业同样常见——比如矿机厂商在比特币生态中的位置,或者交易所作为交易基础设施的价值。英伟达的财报数据(如数据中心收入512亿美元,超预期)和未来指引(Q4展望650亿美元)表明,其增长有扎实的营收支撑,而非纯粹叙事驱动。这类似于牛市中的比特币:价格可能波动,但网络算力和链上活动是基本面的锚。
然而,风险同样存在。独立研究员指出的财务细节——应收账款激增、收款周期延长、库存增加——值得警惕。在加密领域,类似情况常出现在过度杠杆化的项目中:表面繁荣,但现金流和债务结构存在隐患。如果AI企业的资金流出现断裂(如文章提到的“资金循环使用”),可能引发链式反应,波及英伟达的订单和回款。这提醒我们,即使赛道前景广阔,个体公司的财务健康仍需 scrutinize。
黄仁勋的减持行为(10b5-1计划)不宜过度解读。上市公司高管按预设计划减持是常见操作,尤其在股价高位时,可能出于财务规划而非看空。但结合特朗普曾考虑拆分英伟达的传闻,需关注政策风险:垄断地位可能引来监管干预,正如加密行业面临的合规压力。
长期来看,AI的颠覆性类似互联网早期或加密货币的诞生——它可能重构多个行业。英伟达的收购动作(如AI医疗公司Vinbrain)和生态布局,显示其正从硬件供应商向平台层演进,这与加密项目中“协议+生态”的扩张逻辑相似。真正的风险不在于AI本身是不是泡沫,而在于市场是否过早定价了远期潜力,或忽视了短期兑现的不确定性。
段永平的期权策略反映了一种理性乐观:承认波动,但押注长期趋势。在加密投资中,类似思路常用于对比特币或以太坊的配置——不预测短期高点,但相信技术革命的终局。总之,英伟达的价值取决于AI能否持续产生真实需求,而非资本炒作。作为从业者,我们既应保持对技术革命的信念,也需对市场周期的狂热保持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