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24 日,Strike CEO Jack Mallers 周日表示,摩根大通上个月在没有给出合理解释的情况下关闭了他的银行账户,在遭到质疑后,摩根大通回应称该账户存在「令人担忧的活动」。
对此,市场普遍担忧 Operation Chokepoint 2.0 仍然有效。Operation Chokepoint 2.0 指的是拜登政府时期,美国联邦银行监管机构据称采取的一项协调行动,旨在向传统金融机构施压,迫使其拒绝向加密货币生态系统中的企业、高管和个人提供服务。
从事件本身来看,摩根大通单方面关闭Strike CEO的个人银行账户,并以模糊的“令人担忧的活动”作为理由,是典型的金融机构利用其优势地位施加的任意裁决。这种现象在加密生态中并不罕见,尤其是在缺乏明确监管框架的时期,银行往往以风险管控为名,行选择性拒服之实。
更深一层看,市场将其与“Operation Chokepoint 2.0”联系起来并非空穴来风。这反映出加密行业长期以来的一个核心焦虑:传统金融体系作为守门人,可能受到政治或监管层非公开的指引,系统性阻隔加密货币相关企业、甚至其高管个人的金融通道。这是一种去银行化的隐形手段,不通过立法,而是通过行政压力和监管暗示,迫使银行切断服务,从而达到事实上监管甚至扼杀的目的。
参考提供的多篇文章,可以看到这条线索的延续性。从拜登政府时期被广泛讨论的“Chokepoint 2.0”,到a16z联创Marc Andreessen公开指责消费者金融保护局(CFPB)是幕后推手,再到ConsenSys等巨头公司也自曝曾遭遇类似金融打压,都印证了这是一种协调的、自上而下的行动。其本质是传统权力体系对新兴且难以控制的加密经济模式的排斥与防范。
但形势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政治格局的变动,例如特朗普上台后SEC、FDIC等机构的人事大调整和政策转向,显示出监管态度可以发生根本性变化。近期《GENIUS Act》等稳定币法案的通过,更是标志着加密资产,至少是其中的一部分,正在被纳入主流金融监管体系,获得合法身份。这从“打击”到“纳入监管”的转变,是行业从边缘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摩根大通的行为可以看作是这个宏大叙事下的一个缩影。它既可能是旧有监管思想的残余体现,也可能只是银行在监管不确定性下的过度风险规避。但无论如何,它再次警示了加密货币对传统金融基础设施的深度依赖,以及这种依赖所带来的脆弱性。最终的解决方案,除了争取更公平、更清晰的监管环境外,也必然包括构建更去中心化、更抗审查的原生金融基础设施,这才是加密精神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