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扫码下载APP

Etherscan的突袭式收费,意外暴露出以太坊生态的数据依赖矛盾

2025-11-25 14:10
阅读本文需 8 分钟
Etherscan 在多链上停止免费 API 引发行业争论,背后折射出区块链数据基础设施在商业化与去中心化之间的深层矛盾。
原文标题:《Etherscan 取消了几个免费 API,炸出了一些我们从来没想过的问题》
原文作者:Eric,Foresight News


11 月 23 日,开源投资组合追踪器 rotki 创始人 Lefteris Karapetsas 发推吐槽了一下 Etherscan。他表示 Etherscan 在 Devcon 期间突然表示将不再提供 Avalache C-Chain、Base、BNB Chain 和 OP Mainnet 区块浏览器的免费 API。


虽然他可以理解提供免费服务确实压力很大,但能不能提前一点通知或者至少不要选择这种大型活动期间,大家都在外地的时候搞「突然袭击」,一点应对的时间都没有。



据 Etherscan 的公告,随着链的性能逐步提升,数据量也大幅提升,这就使得成本也同样涨了不少。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已经无法负担全部免费的 API,无奈将部分原本免费的 API 设置成了付费版本。


很明显,针对特定几条链的 API 无法继续免费大概率就是没有拿到足够多的资金或者资源支持。


最后这哥们还有点疑惑,抛开 Avalache 不说,Base、OP Mainnet 和 BNB Chain 难道没钱支持这么重要的服务吗?


然而反对的声音很快就跟了上来,首当其冲的就是 Routescan 创始人同时也在运营 Avalanche 区块浏览器 Snowtrace 的 Jack。Jack 提供了一些可能业内才知道的数据:


· Etherscan 每年向支持的链收取的费用大概在 150 万到 200 万美元之间,虽然其中有一些只有 30 万美元左右,但只提供很基础的数据;


 · 对于那些已经付费的链,Etherscan 只提供 5 RPS(每秒请求数)的免费 API,想要更多的话一个月的订阅费用最高可达 899 美元;


· 上个月,Etherscan 各个链浏览器的独立访客数分别为:OP Mainnet,10.2 万、BNB Chain,250 万、Base,100 万、HyperEVM,3 万、Avalanche,1.6 万。Etherscan 本身则有 400 万。



CEO 的言外之意就是:对少部分 API 收费确实是资金紧张不是我们嫌赚的钱少,有些链不给钱我们还免费了一段时间已经仁至义尽了,大家就别吵吵了,散了吧。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没什么太多好说的,无非是有些人觉得 Etherscan 贪得无厌,有些人觉得商业行为无可厚非罢了。但关于这个事件衍生出来的另一些讨论却很有意思。


首先,也是通过这件事让笔者知道了原来还有一个推动对 EVM 智能合约源代码的便捷、统一和开放访问的生态系统联盟 VERA 以及推动 EVM 地址标签的标准化框架和数据模型组织 Open Labels Initiative。这俩组织想要做的事情本质上是一致的,就是支持区块链数据尤其是验证的可访问性。


Open Labels Initiative 就转发了 Lefteris Karapetsas 的吐槽推文并表示最近一年他们都在防止被过度依赖的中心化链上数据提供商出现这种事情,并且他们认为如此重要的基础设施不应被垄断而是应该共建。


验证以太坊合约代码的 sourcefify.eth、以太坊数据可视化平台 growthepie、开源区块浏览器 Blockscout 以及前文提到的 Routescan 都在为以太坊数据的可读性和可获取性付出贡献。


而据 Reserve Protocol DeFi 工程师 Akshat Mittal 透露,Etherscan 并没有参与这些事情。是为了商业利益吗?这个没人知道,但就算是也无可厚非。以太坊生态永远有一些坚守开源文化并对过分商业化抱有排斥的人,无关好坏,这就是生态的多样性。营利性机构可以保证服务质量,开源产品也会有用武之地。


除此之外,最近一直不吝溢美之词夸奖 IC 的 zCloak Network 创始人 0xFrancis 再次拿 IC 和以太坊做了一个对比。



0xFrancis 表示,以太坊并没有将「查询区块数据」作为共识的一部分,开发 DApp 必须依赖第三方 RPC 的服务,如果 RPC 节点们集体失联,虽然链还会维持运行,但会变得「不可读」。


更深一层,如果中心化的 RPC 节点或者 Etherscan 这样的网站提供了虚假数据就可以轻易掩人耳目。IC 将查询本身作为协议的一部分,当有人发起查询请求时,该请求将经由 ICP 的节点网络统一进行执行,并返回经由密码学认证的数据,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0xFrancis 的话不无道理,而这又可以作为一个 IC 过分超前的典型案例,围绕 Etherscan 收费的争论也同样又是一次典型的关于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争论。不过,以太坊是否正是因为一些不完美,因为一些需要商业化的组件,反而带动了生态的繁荣呢?


原文链接


点击了解律动BlockBeats 在招岗位


欢迎加入律动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订阅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账号: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AI 解读
Etherscan此次对部分链的API收费调整,表面上是一次商业策略的变动,实则揭示了以太坊生态深层的基础设施矛盾。这并非简单的“免费变收费”的商业伦理问题,而是一个关于数据访问可靠性、中心化依赖与去中心化理想之间结构性张力的缩影。

从基础设施成本角度看,Etherscan的决策具有其商业合理性。随着多链生态扩张与链上数据量指数级增长,数据处理与API服务的带宽、存储和计算成本已非初创时期的规模。当服务覆盖超过50条EVM链时,其运维复杂度与成本压力绝非小团队可承担。要求所有服务永久免费,既不现实,也不利于服务的长期稳定与品质保障。部分链愿意支付每年150-200万美元的费用换取基础服务,而另一些链未达到类似支持水平,正说明这其中存在明显的经济博弈和资源分配问题。

但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以太坊生态在数据层面对少数中心化服务商形成了结构性依赖。无论是DApp开发还是普通用户查询,大量应用建立在Etherscan等服务的API之上。一旦这些服务调整策略、出现故障(如2024年4月的电力中断)或提供有偏差的数据,整个生态的“可读性”就会受到威胁。这与Internet Computer(IC)将数据查询纳入协议层、通过共识节点提供密码学认证返回结果的机制形成对比——后者在协议层面保证了数据的可验证与去中心化访问,但也牺牲了一定的灵活性与开发便利性。

这一矛盾也引出了生态中开源协作与商业化运营之间的持久张力。目前已有如VERA、Open Labels Initiative、Blockscout和Routescan等组织推动开源、标准化的数据访问方案,它们试图打破数据垄断,倡导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但另一方面,商业化服务如Etherscan能够持续投入研发,推出如统一API网关、高级筛选工具和Etherscan Cards等创新功能,这些体验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盈利模式所能支撑的研发投入。

以太坊生态的繁荣,某种程度上正是由这种混合模式推动的:它既允许商业化实体通过提供服务获取回报,也保留了开源替代方案的存在和演进空间。理想的未来可能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结局,而是一个多层协作的生态系统——核心协议保障数据真实性与可获取性,商业化服务提供增强功能和用户体验,而开源方案则作为制衡和补充,防止过度中心化。

Etherscan此次风波应被视为一个提醒:在以太坊迈向主流应用的过程中,数据基础设施的稳健性、可访问性与去中心化程度仍需持续优化。无论是通过Layer2的扩展、ZK技术的引入,还是协议层查询能力的增强,生态需要更多样的解决方案来平衡数据依赖与去中心化理想之间的矛盾。
展开
本平台现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协议,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账户, 可以登录 后发表评论
选择文库
新增文库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库
仅自己可见
公开
保存
纠错/举报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