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扫码下载APP

梅特卡夫定律的「破产」:为什么加密货币被高估了?

2025-11-26 11:47
阅读本文需 12 分钟
当前加密资产的定价大多基于尚未出现的网络效应,估值已明显跑在真实使用、留存与费用捕获能力之前。
原文标题:Crypto Is Priced for Network Effects It Doesn't Have
原文作者:Santiago Roel Santos,Inversion 创始人
原文编译:AididiaoJP,Foresight News


加密货币的网络效应困境


我此前关于「加密货币交易价格远超其基本面」的观点引发了热议。最强烈的反对声音并非针对使用量或费用,而是源于理念分歧:


·「加密货币不是商业」

·「区块链遵循梅特卡夫定律」

·「核心价值在于网络效应」


作为见证 Facebook、Twitter 和 Instagram 崛起的亲历者,我深知早期互联网产品同样面临估值难题。但规律逐渐清晰:随着用户社交圈的加入,产品价值呈现爆发式增长。用户留存增强,参与度深化,飞轮效应在体验中清晰可见。


这才是真正网络效应的体现。


若主张「应当以网络而非企业的角度评估加密货币价值」,那么我们不妨深入分析。


深入探究后,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浮出水面:梅特卡夫定律不仅无法支撑当前估值,反而暴露了其脆弱性。


被误解的「网络效应」


加密货币领域所谓的「网络效应」大多实为负面效应:


· 用户增长导致体验恶化

· 交易费用飙升

· 网络拥堵加剧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


· 开源特性导致开发者流失

· 流动性具有逐利性

· 用户随激励措施跨链迁移

· 机构依据短期利益切换平台


成功网络从来不是这样运作的,Facebook 新增千万用户时体验从未下降。


但新区块链已解决吞吐量问题


这确实缓解了拥堵,但未解决网络效应的本质问题。提升吞吐量只是消除摩擦,并不能创造复合价值。


根本矛盾依然存在:


· 流动性可能流失

· 开发者可能转移

· 用户可能离开

· 代码可被分叉

· 价值捕获能力薄弱


扩容提升的是可用性,而非必然性。


费用揭示的真相


若 L1 区块链真具网络效应,理当如 iOS、Android、Facebook 或 Visa 般捕获大部分价值。现实却是:


· L1 占据总市值 90%

· 费用份额从 60% 暴跌至 12%

· DeFi 贡献 73% 费用

· 估值占比却不足 10%


市场仍在按「胖协议理论」定价,数据却指向相反结论:L1 被高估,应用被低估,最终价值将向用户聚合层汇聚。


用户估值对比


采用通用指标,单用户市值:


Meta(Facebook)


· 31 亿月活用户

· 1.5 万亿美元市值

· 单用户价值 400-500 美元


加密货币(不含比特币)


· 1 万亿美元市值

· 4 亿泛用户 → 2,500 美元 / 人

· 1 亿活跃用户 → 9,000 美元 / 人

· 4,000 万链上用户 → 23,000 美元 / 人



估值水平达到:


· 最乐观估计溢价 5 倍

· 严格标准下溢价 20 倍

· 按真实链上活动计溢价 50 倍


而 Meta 堪称消费科技领域最高效的货币化引擎。


关于发展阶段的辨析


「Facebook 早期亦如此」的论点值得商榷。虽然 Facebook 早期同样缺乏收入,但其产品已构建:


· 日常使用习惯

· 社交联结

· 身份认同

· 社区归属

· 用户增长带来的价值提升


反观加密货币核心产品仍是投机,这导致:


· 用户快速涌入

· 更快流失

· 缺乏粘性

· 未形成习惯

· 不随规模扩大而改善


除非加密货币成为「无形基础设施」,用户无感知的底层服务,否则网络效应难以自强化。


这并非成熟度问题,而是产品本质问题。


梅特卡夫定律的误用


定律描述价值≈n²固然美好,但其假设存在偏差:


· 用户间需深度互动(实际罕见)

· 网络应具粘性(实际缺失)

· 价值向上汇聚(实际分散)

· 存在转换成本(实际极低)

· 规模构筑护城河(尚未显现)


加密货币多数不符合这些前提。


关键变量 k 值的启示


在 V=k·n²模型中,k 值代表:


· 货币化效率

· 信任程度

· 参与深度

· 留存能力

· 转换成本

· 生态成熟度


Facebook 与腾讯的 k 值介于 10⁻⁹至 10⁻⁷,因网络规模巨大而微小。


加密货币的 k 值测算(按 1 万亿市值):


· 4 亿用户 → k≈10⁻⁶

· 1 亿用户 → k≈10⁻⁵

· 4,000 万用户 → k≈10⁻⁴


这意味着市场预设每个加密用户价值远超 Facebook 用户,尽管其留存率、货币化能力和粘性均处劣势。这已非早期乐观,而是过度透支未来。


真实的网络效应现状


加密货币实际具备:


双边网络效应(用户↔开发者↔流动性)

平台效应(标准、工具、可组合性)


这些效应真实存在但脆弱:易被分叉,复合缓慢,远未达到 Facebook、微信或 Visa 的 n²级飞轮效应。


关于未来前景的理性看待


「互联网将构建于加密网络」的愿景确实诱人,但需要明确:


1. 这个未来可能实现当下尚未到来,

2. 现有经济模型未能体现


当前价值分配呈现:


· 费用流向应用层而非 L1

· 用户由交易所和钱包掌控

· MEV 截取价值盈余

· 分叉削弱竞争壁垒

· L1 难以固化创造的价值


价值捕获正经历基础层→应用层→用户聚合层的迁移,这对用户有利,但不应为此支付超前溢价。


成熟网络效应的特征


健康网络应呈现:


· 稳定性流动性

· 开发者生态集中

· 基础层费用捕获提升

· 机构用户持续留存

· 跨周期留存率增长

· 可组合性防御分叉


目前以太坊初现端倪,Solana 蓄势待发,多数公链仍相距甚远。


结论:基于网络效应逻辑的估值判断


如果加密用户:


· 粘性更低

· 货币化更难

· 流失率更高


其单位价值理应低于 Facebook 用户,而非高出 5-50 倍。当前估值已透支尚未形成的网络效应,市场定价仿佛强大效应已然存在,实则不然,至少现在尚未发生。


原文链接


点击了解律动BlockBeats 在招岗位


欢迎加入律动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订阅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账号: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AI 解读
当前加密货币市场的估值逻辑存在一个根本性矛盾:它试图借用传统互联网的网络效应叙事来证明高估值的合理性,却忽略了加密网络在本质上的不同。传统意义上的网络效应,如Facebook或微信,体现为用户增长带来体验提升、留存率增加和护城河加深,最终形成价值的复合增长。而加密网络目前展现的更多是“伪网络效应”——用户增长往往伴随拥堵和费用飙升,开发者因开源特性极易迁移,流动性追随激励而非忠诚度,价值捕获薄弱且容易被分叉。

梅特卡夫定律的适用前提是网络具备高粘性、低转换成本和价值向上汇聚的特征,但加密货币生态恰恰相反:用户互动深度不足,链间迁移成本极低,价值沉淀在应用层而非底层协议。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点:L1区块链占据绝大部分市值,却仅捕获少量费用,大部分价值由DeFi等应用层产生,而用户聚合层(如交易所和钱包)实际掌控流量。这意味着当前估值模型(如胖协议理论)已与实际情况脱节。

更值得警惕的是估值水平的错配。以单用户市值计算,加密货币(不含比特币)的估值达到Meta的5至50倍,尽管其用户留存率、货币化能力和生态成熟度远不及后者。这并非早期投资应有的溢价,而是对尚未形成的网络效应的过度透支。真正的网络效应应体现为稳定性流动性、开发者生态集中、基础层费用捕获提升和跨周期留存率增长——目前仅有少数公链(如以太坊)初步具备这些特征,多数仍依赖投机驱动而非实用价值。

加密货币的未来并非没有潜力,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的估值体系建立在错误的类比之上。互联网式的网络效应在加密领域尚未实现,且可能因技术特性(如可组合性、开源)而永远无法以相同形式呈现。若生态无法解决价值捕获薄弱、用户粘性差和激励错配等问题,高估值终将难以持续。真正的价值重构可能需要从“协议优先”转向“用户优先”,推动价值向应用层和聚合层迁移,而非盲目迷信底层协议的稀缺性。
展开
本平台现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协议,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账户, 可以登录 后发表评论
选择文库
新增文库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库
仅自己可见
公开
保存
纠错/举报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