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DeFi Is Following The SaaS And Fintech Playbooks
原文作者:Lorenzo Valente,ARK Invest
原文編譯:Ismay,BlockBeats
不是加密行業的發展這篇文章從 SaaS 與金融科技的「分割—再整合」週期切入,深度剖析了這種邏輯如何在 DeFi 與加密應用中重現。作者不僅以 Airbnb、Robinhood 等 Web2 案例做鋪墊,更結合 Uniswap 與 Aave 的演化歷程,揭示了加密協議如何從單點原語走向模組化的「金融樂高」,再到今日逐步整合為超級應用。對於試圖理解 DeFi 未來格局的讀者而言,這是一次藉由歷史觀察未來的框架來建構。
隨著加密產業的逐步成熟,投資人開始從過去的科技浪潮中尋找線索,以預測下一個重大趨勢或轉折點。歷史上,數位資產一直難以與先前的科技週期直接對比,這讓用戶、開發者和投資者很難預測其長期發展路徑。
這種局面正在改變。根據我們的研究,加密的「應用層」正在演化,其模式與 SaaS(軟體即服務)和金融科技平台所經歷的「分割—重組」週期相當相似。
在本文中,我將闡述 SaaS 與金融科技領域的分割與重組週期是如何在 DeFi 與加密應用中重現的。此模式的演化邏輯如下:
要理解拆分與重組的周期,「可組合性」(composability)的概念至關重要。在金融科技和加密社群中,「可組合性」是一個常見的分析術語,指的是金融或去中心化應用程式與服務——尤其是在應用程式層——能夠像樂高積木一樣無縫地相互互動、整合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建構。基於這個核心概念,我們將在下文的兩個小節中,進一步解析產品結構的演變路徑。
2010 年,Spark Capital 的 Andrew Parker 發表了一篇博客,描繪了數十家新創公司如何利用 Craigslist 的“拆分”機會。當時的 Craigslist 是一個「橫向」的網路綜合市場,提供從租房、兼職到二手物品交易的各種服務,如下圖所示。
Parker 得出的結論是,許多成功的公司——Airbnb、Uber、GitHub、Lyft——都從 Craigslist 的廣泛功能中切出一個極小的垂直領域,並將其體驗大幅改善。這股趨勢開啟了「市場分割」的第一波浪潮:Craigslist 這個大而全的通用型平台逐漸被專注於單一用途的應用所取代。這些新來者不僅是提升了 Craigslist 的使用者體驗(UX),而是徹底重新定義了體驗。換句話說,「拆分」將一個寬泛的平台解構為範圍更窄、獨立自治的垂直領域,透過獨特的方式滿足用戶需求,從而顛覆了 Craigslist。
那麼,是什麼推動了這波分割浪潮?背後是技術基礎設施的轉變。 API(應用程式介面)、雲端運算、行動端用戶體驗以及嵌入式支付等方面的進步,降低了建構聚焦型應用的門檻,使得開發者能夠以世界級的用戶體驗推出更精準的服務。
同樣的分割也出現在銀行業。幾十年來,銀行一直在同一個品牌和應用下提供一攬子的金融服務——從儲蓄、貸款到保險。然而在過去十年裡,金融科技新創公司以「外科手術」般的方式逐步瓦解了這種捆綁模式,每一家都專注於某一個特定的垂直領域。
傳統銀行的「打包服務」包括:
支付與轉帳
支票與儲蓄帳戶
存款加值產品
預算與財務規劃
借貸與信用
投資與財富管理
保險
信用卡與金融卡
而在過去十年裡,這個「銀行大禮包」被系統性地拆分,湧現出一大批獲得創投支持的金融科技公司,其中許多已成長為獨角獸、十角獸甚至接近百角獸:
支付與轉帳:PayPal、Venmo、Revolut、Stripe
ASozop. Bank
個人理財與預算:Mint、Truebill、Plum
借貸與信用:Klarna、Upstart、Cash App、Affirm
投資與財富管理:Robinhood、eToro、Coinbase
保險:Lemonade、Root、Hippo
卡片與支出管理:Brex、Ramp、Marqeta
這些公司各自專注於某一個能做得比傳統銀行更好的服務領域,並結合新的技術槓桿和分發模式,將增長導向的細分金融服務模組化。
在 SaaS 和金融科技中,分割不僅僅是對 incumbents(傳統巨頭)的衝擊,還創造了全新的類別,最終擴展了整個可服務市場規模(TAM)。
最近,Airbnb 推出了「服務與體驗」板塊,並對其應用進行了重新設計。如今,用戶不僅可以預訂住宿,還能探索併購買附加項目,例如博物館參觀、美食之旅、用餐體驗、畫廊漫步、健身課程以及美容護理等。
最初只是一個點對點住宿交易市場的 Airbnb,正在逐漸演變為一個度假超級應用——它將旅行、生活方式與本地服務重新打包,整合進一個統一的、連貫的平台。此外,在過去兩年中,Airbnb 的產品也早已超越了民宿租賃,逐步將支付、旅遊保險、本地導覽、禮賓式工具以及精選體驗整合進其核心預訂服務。
Robinhood 也正在經歷類似的轉型。曾經,它以免佣金的股票交易顛覆了傳統券商產業,如今則大舉擴張為一個全端式的金融平台,將許多被金融科技新創公司拆分過的垂直服務重新整合起來。
在過去兩年裡,Robinhood 採取了以下動作:
推出 Robinhood Cash Card,實現支付與現金管理;
增加加密貨幣交易功能;
上線退休帳戶;
這些舉措表明,Robinhood 與 Airbnb 一樣,正在將原本分散的服務重新捆綁,構建一個全面的金融超級應用。透過掌控更多的金融堆疊——儲蓄、投資、支付、借貸與理財諮詢——Robinhood 正在重塑自我,從券商轉型為全方位的消費金融平台。
我們的研究顯示,這種「分割—再整合」的動態也正在影響加密產業。接下來,我們將以 Uniswap 與 Aave 為案例,展開分析。
2018 年,Uni早期的 Uniswap 是一個垂直整合的應用:一個小型的智慧合約程式碼庫,加上由團隊託管的官方前端。其核心 AMM 功能——在恆定乘積池中交換 ERC-20 代幣——運行在鏈上,並作為一個獨立協議存在。使用者主要透過 Uniswap 自有的網頁介面存取此功能。這樣的設計極為成功,到 2023 年中,Uniswap 的鏈上累積交易量已突破 1.5 兆美元。憑藉著高度控制的堆棧,Uniswap 在代幣交換中提供了流暢的用戶體驗,為 DeFi 的早期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 v1/v2 階段,Uniswap 將所有交易邏輯全部實現於鏈上,無需外部價格預言機或鏈下訂單簿。協議透過流動性池儲備(x*y=k 公式)在封閉系統內自行決定價格。 Uniswap 團隊開發了主要的使用者介面,直接與合約互動。在早期,大多數用戶都是透過這項前端存取協議,它幾乎相當於一個專屬的去中心化交易入口。除了以太坊本身,Uniswap 並不依賴其他基礎設施。流動性提供者和交易者直接與合約交互,系統雖簡潔卻相對孤立。
隨著 DeFi 的擴張,Uniswap 從一個單一應用演變為可組合的「流動性樂高」。其開放、無許可的特性讓其他項目能夠整合與擴展其池子。 Uniswap Labs 逐漸放開了對堆疊的控制,讓外部基礎設施與社群建構的功能扮演更大角色:
去中心化交易聚合器與錢包整合:Uniswap 的大量交易量開始透過外部聚合器(如 0x API、1inch)流轉,而不是其自有介面。到 2022 年底,據估計 85% 的交易量已由 1inch 等聚合器路由,因為用戶更追求跨平台的最佳價格。錢包如 MetaMask 也將 Uniswap 的流動性嵌入其兌換功能,使用戶可在錢包內直接呼叫 Uniswap 進行交易。這使得 AMM 更像是 DeFi 堆疊中的一個即插即用模組,而不再依賴原生前端。
預言機與資料索引:雖然 Uniswap 合約本身無需預言機來完成交易,但圍繞其生態的其他協議卻用 Uniswap 的池價作為鏈上價格參考。其官方前端也依賴外部索引服務,例如透過 The Graph 的子圖查詢池數據,從而提供更流暢的介面體驗。 Uniswap 本身無需運行索引節點,而是利用社群驅動的資料基礎設施——一種模組化的方式,將資料處理的負擔外包給專門的索引服務。
多鏈部署:在模組化階段,Uniswap 不再侷限於以太坊,而是擴展到 Polygon、Arbitrum、BSC、Optimism 等多個區塊鏈與 Rollup。其治理機制授權核心協議部署到這些網絡,把每個區塊鏈都視為流動性插件。這多鏈策略突顯了其可組合性:Uniswap 可以存在於任何相容 EVM 的鏈上,而非捆綁在單一的垂直環境中。
然而,最近 Uniswap 又開始回歸垂直整合,目標似乎是重新掌控用戶旅程並為自身用例優化整個堆疊。關鍵的再整合動作包括:
原生行動錢包:2023 年,Uniswap 發布了自託管的行動錢包「Uniswap Wallet」,隨後又推出瀏覽器擴展,讓用戶能直接儲存代幣並與產品互動。這標誌著其開始收回用戶介面層的控制權,而不是完全依賴 MetaMask 等錢包。透過自有錢包,Uniswap 將代幣兌換、NFT 瀏覽等活動重新納入其控制範圍,潛在地將流動性路由回 Uniswap。
內建聚合(Uniswap X):為擺脫對第三方聚合器的依賴,Uniswap 推出了內建的聚合與交易執行層 Uniswap X。它透過鏈下的「填單者」網路從多個 AMM 和做市商獲取流動性,再鏈上結算。這樣,Uniswap 的介面演變為一站式交易門戶,像 1inch 或 Paraswap 一樣為用戶整合最佳價格。不同的是,這項功能由 Uniswap 自有協定運行,用戶無需跳轉,體驗完全內化。 Uniswap X 已嵌入其網頁應用,未來也可能出現在錢包中。
專屬鏈(Unichain):2024 年,Uniswap 宣布推出自有的二層區塊鏈「Unichain」,作為 Optimism Superchain 的一部分。透過將垂直整合延伸到基礎設施層,Unichain 專為 Uniswap 與 DeFi 交易優化,目標是將費用降低約 95%,延遲縮短至 250 毫秒。 Uniswap 不再只是寄生於他人鏈上的應用,而是全面掌控承載其合約的區塊鏈環境。透過營運 Unichain,Uniswap 可以優化從 Gas 成本到 MEV 緩解等所有環節,並向 UNI 持有者引入原生的協議費分成。這一全週期轉變意味著,Uniswap 已從依賴以太坊的去中心化應用,演變為一個擁有專屬介面、聚合執行層與專用區塊鏈的垂直整合平台。
Aave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2017 年,當時名為 ETHLend,這是一個獨立的借貸應用。 2018 年,ETHLend 更名為 Aave,演變為去中心化的點對點借貸市場。團隊開發了借貸的智能合約,並提供了官方的網頁介面,用戶可透過該介面參與。在這一階段,ETHLend/Aave 採用類似訂單簿的方式撮合貸款,負責從利率邏輯到借貸撮合的所有環節。
隨著其逐漸轉向流動性池模式(類似 Compound 的資金池借貸),Aave 實現了垂直整合。其在以太坊上的 v1 和 v2 合約引入了閃電貸等創新——即在同一筆交易中無需抵押即可完成借貸——以及利率演算法。使用者主要透過 Aave 官方網頁面板存取服務。協議內部負責處理利息累計和清算等關鍵功能,幾乎不依賴第三方服務。簡而言之,Aave 早期的設計就是一個單體貨幣市場:一個去中心化應用,配套自有 UI,在同一平台處理存款、貸款與清算。
Aave 也總是更大 DeFi 共生關係的一部分。從一開始,它便將 MakerDAO 的 DAI 穩定幣作為核心抵押與借貸資產。事實上,Aave 在 ETHLend 階段就與 Maker 幾乎同時上線,並立即支持 DAI,這意味著這些垂直整合的先驅彼此緊密耦合,也表明早期就不存在「孤島協議」。即便在「垂直」階段,Aave 的運作也依賴其他協議的產品——穩定幣。
隨著 DeFi 的擴張,Aave 開始「拆分」,並擁抱模組化架構,將部分基礎設施外包,同時鼓勵他人基於其平台進行二次開發。其向可組合性和外部依賴演進的幾個關鍵轉變包括:
外部預言機網絡:Aave 不再完全依賴自建價格源,而是採用 Chainlink 的去中心化預言機來提供可靠的資產定價,以評估抵押物價值。價格預言機對借貸協議至關重要,因為它決定了何時貸款處於抵押不足狀態。 Aave 治理選擇 Chainlink 作為大多數資產的主要價格來源,從而將定價基礎設施外包給專業的第三方網路。雖然這種模組化方式提高了安全性(例如 Chainlink 會聚合多方資料),但也意味著 Aave 的穩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部服務。
錢包與應用程式整合:Aave 的資金池逐漸成為許多 dApp 的基礎模組。投資組合管理工具與面板(如 Zapper、Zerion)、DeFi 自動化工具(如 DeFi Saver)、收益優化器等都透過 Aave 的開放 SDK 接入其合約。用戶甚至可以透過第三方介面存取或借貸,而官方介面只是眾多入口之一。 DEX 聚合器也間接利用 Aave 的閃電貸功能來完成由 1inch 等服務發起的複雜多步驟交易。 Aave 的開源設計帶來了可組合性:其他協定可以將其功能打包進自身邏輯中,例如在 Uniswap 套利機器人中呼叫 Aave 閃電貸。這種作為流動性模組而非孤立應用的定位,使其觸角進一步擴展到整個 DeFi 生態。
多鏈部署與隔離模式:與 Uniswap 類似,Aave 也擴展至多條網絡,包括 Polygon、Avalanche、Arbitrum、Optimism 等,實質上實現了跨鏈模組化。 Aave v3 引入了「隔離市場」,為特定資產設定獨立的風險參數,有時甚至獨立運作於主資金池之外。同時,Aave 也推出了「許可化」版本——Aave Arc,用於 KYC 合規的機構客戶,本質上是 Aave 的獨立模組化實例。
這些例子表明,Aave 在拆分階段展現了靈活性,不再局限於一個整合環境,而是藉助更廣泛的基礎設施:Chainlink 提供數據、The Graph 提供索引、錢包與儀錶板提供用戶入口、其他協議的代幣(如 DAI 或 Lido 的 stETH)作為抵押。模組化提升了可組合性,也避免了重複造輪子。但代價是 Aave 對部分堆疊的控制力下降,外部依賴風險增加。
近年來,Aave 開始重新走向垂直整合,自主開發先前依賴外部的關鍵元件。 2023 年,Aave 推出了自有穩定幣 GHO。歷史上,Aave 主要撮合用戶借入其他穩定幣,尤其是 DAI,後者在 Aave 上有著巨大的規模。 GHO 的出現意味著 Aave 平臺本身擁有了原生穩定幣,也成為其他協議穩定幣的分發管道。與 DAI 類似,GHO 是一種超額抵押、去中心化、錨定美元的穩定幣。用戶可以透過在 Aave v3 上的存款來鑄造 GHO,從而讓 Aave 將借貸堆疊中「穩定幣發行」這一環節收歸己有。
其結果是:
Aave 不再只是藉貸穩定幣的場所,而是穩定資產的發行方,直接掌控穩定幣的參數與收入。 GHO 與 DAI 形成競爭,使得 Aave 能將利息循環回自身生態,GHO 的收益也可直接惠及 AAVE 代幣質押者,而非間接為 MakerDAO 增收。
引進 GHO 也要求專屬的基礎設施。 Aave 設立了「facilitators」(包括主資金池)來鑄造與銷毀 GHO,並制定治理規則。憑藉這一新功能層,Aave 等於為自身社群量身打造了一個 MakerDAO 產品的「自有版本」。
此外,Aave 也正在利用 Chainlink 的 Smart Value Routing(SVR)等機制,幫助用戶回收 MEV(最大可提取價值,類似股票市場中的訂單流支付)。與預言機層的深度耦合,使套利利潤回流協議,正在模糊 Aave 與底層區塊鏈機制的邊界。這表明 Aave 有意進一步定制底層基礎設施,如預言機行為與 MEV 捕獲,以尋求自利。
儘管 Aave 尚未像 Uniswap 那樣推出自有錢包或鏈,但其創始人開展的其他項目暗示其目標是構建自給自足的生態。例如,其推出的 Lens Protocol 社交網絡,未來可能與 Aave 整合,探索基於社交聲譽的金融。架構上,Aave 正在逐步提供所有核心金融原語:借貸、穩定幣(GHO)、或許還有去中心化身分(Lens)等,而不是依賴外部協議。其產品策略的核心是「加深平台」,透過穩定幣與借貸等服務增強用戶黏性與協議收入。
總而言之,Aave 的演進路徑是:從一個封閉的借貸 dApp,到開放的「流動性樂高」,依賴於 Chainlink、Maker 等外部協議,再到如今重新整合關鍵功能,打造更龐大的垂直金融套件。尤其是 GHO 的推出,凸顯了 Aave 希望重新掌控曾經外包給 MakerDAO 的穩定幣層。
我們的研究表明,Uniswap、Aave、MakerDAO、Jito 等專案的軌跡揭示了加密產業更廣泛的週期性模式。在早期,垂直整合——即圍繞特定場景打造單體產品——對於開創自動化交易、去中心化借貸、穩定幣或 MEV 捕獲等新功能至關重要。這類自成體系的設計讓專案能在初期市場快速迭代並維持品質控制。隨著產業成熟,模組化與可組合性成為主流:協議開始拆分堆疊,借助外部優勢推出新功能,或為外部利害關係人創造更多價值,逐漸成為「金融樂高」。
然而,模組化與可組合性的成功也帶來了新挑戰。依賴外部模組意味著風險增加,也限制了協議捕捉自身所創造價值的能力。如今,那些具備強大 PMF(產品市場契合度)和收入來源的頭部協議,正在將策略重心重新轉回垂直整合。它們並未拋棄去中心化與可組合性,而是基於戰略需求重新整合關鍵組件:自建鏈、錢包、穩定幣、前端與其他基礎設施。目的在於:提供更流暢的使用者體驗,捕捉額外的收入來源,並防止受制於競爭對手。
Uniswap 正在打造錢包與專屬鏈;Aave 發行 GHO;MakerDAO 分叉 Solana 推出 NewChain;Jito 將質押/再質押與 MEV 融合。在我們看來,任何足夠大的 DeFi 應用,最終都會尋求自己的垂直整合解決方案。
歷史不會簡單重演,但往往會押韻。加密產業正在奏響一支熟悉的旋律。正如過去十年 SaaS 與電商平台的革命一樣,DeFi 與應用層協議正在圍繞新的技術原語、變化的用戶預期以及更強的價值捕獲慾望,演繹著「拆分—再整合」的軌跡。
在 2010 年代,一群專注於 Craigslist 龐大市場中單一垂直領域的新創公司,將其有效地拆分成了獨立的公司。這場「拆分」孕育了巨頭——Airbnb、Uber、Robinhood、Coinbase——它們後來又開啟了各自的「再整合」旅程,將新的垂直業務與服務融合進統一而黏性的超級平台。
加密產業正以革命性的速度走上同樣的道路。
最初的探索是高度聚焦的垂直實驗:Uniswap 是一個 AMM,Aave 是一個貨幣市場,Maker 是一個穩定幣金庫。隨著開放與無許可的模組化設計,它們逐漸演變為“金融樂高”,釋放流動性,外包關鍵功能,並讓可組合性繁榮生長。現今,隨著使用規模的提升與市場的分化,鐘擺又開始擺回整合的一端。
今天,Uniswap 正在演變為交易超級應用,配備自有錢包、專屬鏈、跨鏈標準與路由邏輯;Aave 推出了自有穩定幣,並將藉貸、治理與信用等原語重新打包;Maker 正在構建全新的鏈,以優化其貨幣體系的治理。基礎架構與 EVM,打造無縫的鏈上金融作業系統。
在加密世界裡,原語天生是模組化的,但最佳的使用者體驗——以及最具防禦力的商業模式——往往來自再整合。這並非對可組合性的背叛,而是對其的完成:打造最優的樂高積木,並用它搭建最堅固的城堡。
DeFi 正在將這個完整週期壓縮在短短數年內完成。為什麼?因為 DeFi 建立在完全不同的軌道之上:
無許可的基礎設施:極大地降低了實驗摩擦,任何開發者都可以在數小時內分叉、複製或擴展現有協議,而非數月。
資本形成瞬時完成:透過代幣,團隊可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為新專案、新想法或激勵機制融資。
流動性高度流動化:總鎖倉量隨著激勵而高速遷移,讓新實驗更容易獲得關注,成功的項目也能實現指數級擴張。
可觸達市場更廣闊:協議從第一天起就面向全球、無許可的用戶與資本池,往往比受限於地理、監管或分發渠道的 Web2 對手更快實現規模化。
DeFi 的超級應用程式正在即時快速擴張。在我們看來,勝出的不會是模組化程度最高的項目,而是那些能夠精準判斷哪些堆疊必須自有、哪些可以共享、何時在兩者之間靈活切換的項目。
"原文連結」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帳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