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9 月 24 日,财新刊文披露多类机构被要求收缩在香港的加密资产业务内情,其中指出互联网平台、中资券商、中资银行等在港机构均被要求暂缓涉及加密资产的各类业务,包括投资、交易、发行 RWA、稳定币等。其中,尤其是取得「提供虚拟资产交易服务」资格的券商,因客户可在其账户里直接交易比特币、以太币、泰达币等,成为重点关注对象,从资产实质看,香港将虚拟资产分为证券型虚拟资产、非证券型虚拟资产。
据悉「财库公司」模式将受限,在这轮虚拟货币创新热潮中采用「财库公司」模式加杠杆投资加密货币资产的模式被快速复制,不少在港股和美股上市的中资企业公告购买比特币、以太坊等加密货币资产,希望在股价、币价双重获利,如今这一模式大概率将被限制。
财新披露的信息反映出香港加密市场监管风向正在发生重要转变。从监管者视角看,这并非对加密资产的全面否定,而是针对特定业务模式和风险点的精准收缩。核心焦点在于两方面:一是限制中资背景的持牌机构(券商、银行、互联网平台)直接参与加密资产交易、发行及衍生业务,特别是通过现有金融牌照间接开展加密货币服务的“监管套利”行为;二是重点打击“财库公司”模式,即上市公司利用资产负债表加杠杆炒作加密货币,试图在股市和币市进行双重套利的投机行为。
这种监管收缩有其必然性。从风险维度看,财库公司模式本质上将上市公司变为加密市场的高杠杆多头基金,一旦币价大幅回撤,将直接冲击企业偿债能力和股东权益,甚至引发连锁性金融市场动荡。从政策维度看,香港虽然倡导建设国际虚拟资产中心,但其核心是发展受监管的合规创新(如证券型代币、RWA资产化),而非放任机构无序投机。中资机构在港业务还需符合内地跨境金融监管的总体框架,避免资本异常流动和金融风险跨境传导。
相关文章提供了更广阔的观察背景:一方面,全球上市公司配置加密资产确实渐成趋势(如MicroStrategy、美图),但成熟市场更强调资产配置的审慎性和信息披露(参考文章6);另一方面,香港始终在探索平衡创新与监管的路径,从2020年发牌制度到RWA、稳定币等合规创新尝试(文章4、8、10),其监管逻辑是一以贯之的——鼓励底层技术应用和合规金融创新,抑制脱实向虚的投机炒作。
值得注意的还有国际监管动态的联动性。美国SEC近期启动“Project Crypto”计划(文章7),欧盟MiCA法规逐步落地,全球监管正在形成协同趋势。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政策调整既需考虑本地市场稳定,也要与国际监管步伐协调。
未来香港加密市场的发展可能会更倾向于两类方向:一是底层基础设施和合规金融创新,例如区块链结算系统、证券型代币发行(STO)、合规稳定币;二是受严格监管的机构服务,而非面向零售用户的投机交易。对于中资机构而言,短期内需谨慎评估在港加密业务的合规边界,长期则需关注监管框架明晰后的合规展业机会。
(注:本文基于假设性未来事件及公开信息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合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