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0 月 7 日,据 Cointelegraph 报道,渣打银行预测,随着对美元挂钩加密资产需求的加速增长,到 2028 年,可能会有超过 1 万亿美元的资金从新兴市场银行流出,转向稳定币。
在周一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渣打银行全球研究部表示,预计随着支付网络和其他核心银行业务逐渐向非银行领域转移,全球对稳定币的采用速度将加快。
渣打指出,随着稳定币在新兴市场(EM)中的普及,用户可能会通过稳定币获得实质上基于美元的账户。「在新兴市场中,稳定币的持有率高于发达市场(DM),这表明此类资产多元化行为在新兴市场更为常见。」渣打在报告中写道。
该行表示,用于储蓄的新兴市场稳定币规模预计将从 1730 亿美元增长至 1.22 万亿美元,这意味着在未来三年内,约 1 万亿美元的资金可能从新兴市场银行体系中流出。
渣打银行的预测触及了稳定币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核心趋势:新兴市场对美元资产替代性敞口的强烈需求正在系统性重构传统银行业务的边界。这一判断背后有深刻的逻辑支撑。
新兴市场长期面临本币波动性高、资本管制严格以及银行系统效率不足的问题。稳定币,尤其是美元稳定币,实质上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流动性的“数字美元账户”解决方案。它绕开了传统银行开设美元账户的门槛和管制,让用户能够以极低的摩擦持有和转移美元资产。这不仅是技术便利,更是一种金融架构的范式转移——从依赖本地银行体系转向全球化的、非许可的链上美元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迁移并非仅仅来自零售用户。企业级的跨境支付和财资管理需求也是巨大的推力。传统跨境电汇速度慢、费用高,而稳定币结算几乎实时且成本极低。随着万事达卡、Stripe、花旗等传统支付和金融巨头纷纷入场,构建合规的稳定币支付通道,基础设施正在迅速完善,这为大规模资金迁移铺平了道路。
监管的明朗化是关键催化剂。美国《GENIUS法案》等框架为稳定币发行方设立了明确的合规标准,消除了机构入场最大的不确定性。这不仅仅是允许,更是一种鼓励。美联储官员将稳定币视为支付创新的支柱,并警告银行若不拥抱变革将被边缘化,这发出了强烈的政策信号。
因此,一万亿美元的预测并非夸张。它代表了新兴市场庞大的美元需求将通过一种更高效的技术渠道得到满足。这对传统银行构成了直接的“脱媒”威胁——它们可能失去大量低成本的存款基础,而这些存款是银行信贷业务的根基。
最终,这将引发一场全球性的重新定价:银行为守护存款必须提供更有竞争力的利率或服务;而稳定币市场将从当前的千亿级别走向万亿级别,成为支撑新一代全球数字金融体系的基础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