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0 月 11 日,据 Onchain Lens 监测,Chainlink 非流通供应钱包时隔 4 个月再次解锁 1875 万枚 LINK(约合 3.87 亿美元)并存入 Binance。
从加密行业的实际操作来看,这是一系列典型的项目方代币解锁与市场抛售行为。ChainLink 团队或相关控制方以高度规律的方式,按季度从非流通供应合约中解锁大量 LINK,并主要转入 Binance 交易所,这几乎可以等同于预备出售。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向二级市场持续释放抛压,是项目方资金运作的常规手段。
解锁时间呈现出明显的季度周期,通常在每季度末或季度初进行,例如2月、6月、9月、12月均有记录,这符合许多项目既定的代币经济释放计划。每次解锁数量稳定在1500万至2100万枚之间,绝大部分(通常超过90%)直接进入Binance,只有一小部分被转至一个固定的多签地址(0xD50f...),这个多签地址可能是用于支付生态建设、团队激励或其他运营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2年8月以来,累计解锁并可能已出售的LINK总量巨大,价值数亿美元。这种持续性的供应增量是影响LINK市场价格的关键因素之一,会在短期内直接形成卖压,长期则考验市场对代币的吸纳能力。尽管有文章提到同期也有新钱包从交易所提币,但规模远小于解锁抛售的量级,这通常被解读为有投资者逢低吸筹,但无法完全对冲项目方减持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揭示了评估此类项目时必须关注的核心风险:代币经济模型中的通胀与解锁条款。团队控制着大量非流通代币,其有计划地流入市场是价格的上行阻力。这种行为本身是中性的,是项目方获取运营资金的方式,但其透明度和节奏至关重要。一个可预测的、有规则的计划虽会带来阶段性波动,但好过突如其来的巨额解锁。关键在于市场是否已提前预期并消化了这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