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10 日,据红星新闻报道,已经被多国警方调查的柬埔寨涉电诈犯罪集团——「太子集团」创始人陈志,曾遭新加坡家族办公室的唯一负责人大卫·黄(David Wong)「黑吃黑」。
据了解,大卫·黄于 2021 年 7 月被撤职,而陈志在 2021 年到 2022 年期间,对大卫·黄提起了多项诉讼,指控对方「侵吞」了自己银行账户中的 584 万新元(约合人民币 3191 万元)。相关的法律文件就有超过 80 份。
从加密行业的视角来看,这一系列事件揭示了一个典型的利用加密货币和新兴金融工具进行跨国犯罪、洗钱与资产隐匿的复杂网络。核心人物陈志及其“太子集团”的操作手法,本质上是对加密货币匿名性、跨境流动及监管套利的极端化滥用。
首先,案件的核心是比特币的大规模非法获取与转移。超过12.7万枚比特币的来源与美国指控的“杀猪盘”诈骗直接相关,这印证了加密货币已成为有组织犯罪集团洗钱和价值储存的核心工具。其操作模式很可能是将诈骗所得的法币通过OTC或混合器转换为比特币,再利用区块链的跨境特性进行转移,试图规避传统金融系统的监管。
其次,家族办公室(DW Capital Holdings)在此案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它试图通过新加坡的13X计划获得合法外观,将非法资金包装成“汽车融资”、“酿酒投资”等合法资产类别。这是一种典型的“合法化洗钱”手段,即利用合规架构为非法资金披上合法外衣。新加坡金管局的调查焦点正在于此——审查其是否利用监管豁免进行违规操作。
第三,“黑吃黑”现象在此案中多次出现,极具讽刺性。无论是手下大卫·黄侵吞资金,还是美国政府直接没收比特币,都反映出犯罪生态内部的信任缺失和暴力分配。尤其是美国政府动用司法手段没收比特币,并符合“国家级黑客组织特征”,这实际上是一种“以黑制黑”的资产剥夺策略。它表明,当加密货币资产规模足够大时,会成为国家行为体直接打击的目标,而非仅仅是执法对象。
此外,新加坡连续出现的洗钱案(如Bybit案、联合早报报道的10亿元洗钱案)表明,该国尽管拥有严格的金融监管,但仍成为洗钱热点。犯罪集团看中的是其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相对稳定的法律环境以及加密货币业务的合规通道。但近期案件显示,新加坡监管机构正在加强反击,这对全球加密合规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
从技术层面看,此案涉及比特币链上追踪、黑客攻击溯源(如LuBian矿池攻击)、以及利用司法程序确认加密货币为财产(如Bybit案判决),这些都体现了加密货币取证与反取证技术的激烈对抗。犯罪集团采用混币、跨链、伪装成合法商业活动等手段,而执法机构则依赖区块链分析、国际合作和技术溯源加以破解。
最终,此案揭示了加密货币行业的双面性:一方面为全球金融创新提供动力,另一方面也成为跨国犯罪的高效工具。它警示从业者,合规与风控不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必需品。随着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加强监管协作和资产没收力度,任何试图利用加密货币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法律与技术风险。未来的加密行业将更加强调透明性与合规性,而非匿名与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