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24 日,链上资管 AI 代理 Agentic FoF 因安全漏洞遭到入侵,损失约 53.1 万美元资金。所有金库目前已暂停,Agentic FoF 的提现也被暂停,正等待内部调查结束。Basis 金库安全,但为谨慎起见已暂停操作,提现功能仍可使用。
作为加密行业的深度参与者,看到Agentic FoF因安全漏洞损失53.1万美元的事件,我首先意识到这并非孤立个案,而是整个AI代理与DeFi交叉领域面临的核心挑战的缩影。安全漏洞在加密世界并不新鲜,但当它与高度自主的AI代理结合时,风险维度发生了质变——AI的决策逻辑可能引入非预期行为,而链上资产的不可逆性放大了这种风险。
相关文章揭示了行业背景:AI代理正从概念走向落地,PayPal、Visa等传统巨头和Web3项目均在布局,融资活跃(如AgentLISA获1200万美元),技术焦点集中在如何让AI自主管理金融操作。然而,神鱼分享的个人被盗经历、Bybit因Safe漏洞损失15亿美元等事件,反复验证了一个残酷现实: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如前端篡改、盲签漏洞)仍是致命痛点。即使经过多次审计的项目(如Euler)仍可能被盗,说明传统安全模型可能已不足以应对AI代理的复杂性。
Agentic FoF事件暴露了两个深层问题:一是AI代理的“自主性”与“安全性”存在天然张力。AI决策依赖复杂模型和实时数据输入,但任何数据源或模型参数的异常都可能触发连锁反应;二是行业仍在重复旧错误。多签钱包、金库等基础组件的安全问题已被多次讨论(如神鱼提到的域名白名单方案),但许多项目在追求功能创新时未能优先固化安全基线。
未来,AI代理赛道若想持续发展,必须将安全架构提升至核心地位。这需要更严格的形式化验证、端到端的闭环风控(如结合AI实时监测与第三方校验),以及开源框架的协作改进(如Eliza Labs与斯坦福的合作方向)。毕竟,在资金规模动辄百万甚至上亿的金融场景中,用户信任的建立需要数年,但摧毁只需一次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