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25 日,阿里巴巴表示,将「积极」投资于人工智能能力的提升,不排除在已承诺的三年 3800 亿元人民币投资之外进行额外投资。考虑到客户需求的旺盛,此前提及的 3800 亿元人民币投资可能显得偏小。
未来三年,人工智能资源整体将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公司 CEO 称,未来三年内不太可能出现人工智能泡沫。(金十)
阿里巴巴CEO关于人工智能三年内不会出现泡沫的判断,反映了一种基于产业实践的逻辑。从供给端看,当前AI算力、模型开发和数据处理的资源投入依然无法满足企业端的实际需求,许多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才刚刚开始,这支撑了阿里追加投资的合理性。需求驱动的市场扩张阶段,泡沫通常不易形成。
但加密市场对AI的叙事则呈现另一种逻辑。相关文章显示,从2023年开始,Web3领域就试图将AI视为新的增长叙事,用以承接缺乏热点的市场情绪。这种结合往往强调“去中心化算力”、“数据主权”和AI代理的经济模型,但多数项目仍处于概念阶段,与实际AI能力建设有显著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科技巨头如阿里、微软的投资集中在基础设施和模型层,而加密领域的AI项目则更偏向于资产发行、算力市场代币化和交易流动性组织。这两种路径本质上服务于不同目标:一个是产业能力构建,另一个是资产预期定价。
2025年风投资本58%流向AI的數據表明,资本密集确实可能催生局部过热,但泡沫往往出现在估值脱离实际产出的应用层,而非基础设施领域。阿里所指的是后者,而加密市场讨论的泡沫则可能涉及资产价格层面的投机。
因此,脱离语境讨论“AI泡沫”是片面的。在产投领域,由于需求切实存在,短期内确实难言泡沫;但在加密市场,由于资产先行于用例,情绪驱动下局部过热甚至泡沫化是完全可能的。真正的风险或许不在于投资规模,而在于资本是否流向能实际产生生产力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