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掃碼下載APP

首個打開鏈上 IPO 通道的獨角獸,Figma的美學獨樹矽谷

2025-08-01 11:07
閱讀本文需 11 分鐘
最適合股票代幣化的超級獨角獸

7 月 31 日,矽谷設計軟體巨頭將在紐交所正式上市,由摩根士丹利、高盛、艾倫公司與摩根大通第一線投行銀行等 2025 2025 2575 2025 2575725 2025 的年度科技公司與摩根大通。


在即將 IPO 的 Figma 提交的招股書裡,有一句話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公司已被授權發行“區塊鏈普通股(Blockchain Common Stock)。放眼全球,這種做法尚屬首次。


其資產實表Figma 的創辦人 Dylan Field,也是少數在很早期就關注 Crypto 動向的 Web2 創業家。長期看好的表達。 Field。 company。人們對這張臉的熟悉,有時甚至超過了對他所創辦產品的記憶。


Dylan Field 不屬於這一類。


第一眼看到他,很難把他和「Figma 創辦人」對上號。


他身材微胖,穿衣隨意,以前留著一頭稍長的捲發,像極了《生活大爆炸》裡摘掉眼鏡的萊納德。


他以前還真當過演員。


他人生第一次站上舞台,是在五歲那年。那是加州一個不起眼的小劇團,場地是舊教堂改造的劇院,燈光時亮時滅,背景布也常掉到地上。他不是因為外表出彩才被選中,而是因為他「能安靜地坐著,還認識字」。


此後幾年,他斷斷續續接了不少演出,在灣區和洛杉磯都擁有了自己的經紀人,還為 eToys 和 Windows XP 拍過廣告。


他那段「演藝生涯」來得早,走得也早,但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他的人生。


別的小孩把舞台當成通往明星的起點,而 Dylan 記得的,卻是排練間歇時所有人如何心照不宣地換位、走位、接台詞。他說,那是他第一次體會到「協作的力量」,不靠一個人表演得多好,而是大家能否在一個空間裡,踩在同一個節奏點上,完成一場演出。


這條隱密的線索,貫穿了他的此後人生。


高中時他開始接觸編程,用 Dreamweaver 幫朋友做網頁。他不像矽穀神話裡那些十幾歲就做出 App 的少年天才,也不寫「如何三天做出一個爆款產品」的部落格。後來他進入了布朗大學,那時他還考慮了其他發展方向,他參加了一些政治學課程,考慮從事法律相關職業,甚至想重返演藝圈。



大三時,他遇到了 Evan Wallace,也就是未來 Figma 的另一位創始人。


Wallace 是他的同學,一個 WebGL 極客,做出過一個叫 Water 的瀏覽器渲染 demo,水波蕩漾,流暢自然,WIRED 稱之為“令人印象最深刻的 WebGL demo 之一”。


Dylan 被震撼到了。但吸引他的不是畫面,而是背後的邏輯:如果在瀏覽器中可以無縫渲染圖形,是否也能在瀏覽器中設計?是不是也可以協作?


他腦中浮現的,是當年排練戲劇時的那種感覺-你走一步,我應一拍。設計是否也可以像表演,不需要傳輸檔案、應用程式版本比對,而是在一個頁面裡,幾個遊標彼此呼應,像排練和演出一樣流動起來?


在那個人都談論成長駭客、爆款公式、病毒式傳播的時代,這個敘事聽起來太不「矽谷」了。


不過,多年後,Figma 成了一個上百億美元估值的協作平台,最終也走上了 IPO 的舞台。


在一個鼓勵高舉高打、押注敘事的時代,為什麼偏偏是 Dylan Field 帶著 Figma,成了那個留到最後的人?


遠離風口的創業者


時間撥回到 2012 年,Dylan Field 拿到了 Paypal 聯創 Peter Thiel 創設的「Thiel Fellowship 獎學金」,成為那一屆 20 位年輕人被允許輟學的年輕人之一。


那年他 20 歲,從布朗大學休學,帶著拿到的 10 萬美元獎金,在矽谷租了一間工作室準備創業。不過那時,他還不知道要做點什麼。


這不是說他沒有想法,而是他當時的想法全都不太能落地。無人機路況監控、圖形編輯、動畫生成……那段時間,他只能一邊試、一邊猜,試著搞清自己到底擅長什麼,試著找一個真正能跑通的方向。


這些失敗,Dylan 很少提起。他不是那種把失敗講成轉捩點的人,也沒興趣把早期的混亂包裝成什麼「成長的必經之路」。他只是記下了問題,然後繼續往下走。


有一件事,他始終沒放下:瀏覽器這個平台,是否能承載更複雜的協作行為?


那是他在 Flipboard 實習時埋下的念頭。在實習期間,他第一次感受到,原來螢幕上的介面,也可以像紙本雜誌一樣流暢、優雅。那之後他開始琢磨:既然閱讀體驗能被重新設計,那協作體驗,能不能也被重新設計一次?


那不是個熱門方向。那幾年風口在行動端,App Store 爆發、叫車大戰正熱、成長駭客成了投資人愛聽的關鍵字。瀏覽器顯得老舊,協作也不是一個能說出高估值故事的詞。


他沒有追熱點,而是深挖「協作體驗」:人和人怎麼一起工作的邏輯,能不能也搬進瀏覽器裡?能不能像系統一樣被設計出來?


雖然那時他們的方向並沒有最終確定,但是在一次次的討論和試錯後,「協作」這個詞已經成為了他們創業的邏輯起點,一切想法都圍繞著「協作」。像是回到了童年演出時的劇場,大家在同一個空間裡,踩在同一節奏點上,完成一場演出。


之後他們逐漸收緊了方向,開始圍繞著「瀏覽器 + 即時協作 + UI 設計」這三個點,一步步搭出了 Figma 的架子。



Dylan 不是那種在早期就能看到「終局」的人。他沒有像 Elon Musk 一樣從 Day 1 就喊著星際計劃,也不像大批創業者在 Deck 裡畫出一個個「閉環」的生態系統。他更像是在一張白紙中央開始塗鴉線條,畫著畫著才發現這些線條居然組合成了一張藏寶圖。


還有一個有趣的巧合,在 Dylan 拿到 Thiel Fellowship 的兩年後,以太坊創始人 Vitalik Buterin 也拿到了 Thiel Fellowship。


Vitalik 去了鏈上,重新設計協定;Dylan 留在瀏覽器裡,重新定義協作。兩個系統主義者,從不同入口切入數位世界,試圖用不同的方式,重新回答那個古老的問題:我們,如何一起工作。


但 Dylan 並沒有像 Vitalik 那樣一鳴驚人。


他沒有一套驚豔的理論,也沒站在任何風口上。他就是老實去想一個問題:為什麼設計軟體不能像 Web 一樣協作?為什麼還要靠文件、版本號碼、發送來發送去?為什麼這件事沒人改?


這些問題不性感,也講不出好故事,很難 Pitch 到投資人。但他就是覺得,總得有人來解決。這,是他留下來的原因,是 Figma 誕生的原因。



前往 動察Beating 公眾編號閱讀全文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帳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本平台現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協議,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帳戶, 可以登錄 後發表評論
選擇文庫
新增文庫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庫
僅自己可見
公開
保存
糾錯/舉報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