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掃碼下載APP

孫宇晨9年前講課刷螢幕網路:為什麼不買房子、不買車、不結婚?

2025-09-08 16:23
閱讀本文需 55 分鐘
如果我在2016年聽了孫宇晨的話,現在會不會不一樣?

一個創業者最有「乾貨密度」的內容輸出,往往出現在他剛好有點名氣,但還沒成為「大佬」的那幾年。


例如孫宇晨的《財富自由革命之路》。回看他 9 年前的判斷與論證,今天已經被一次次討論、複盤,很多結論與趨勢也被現實部分應驗;更重要的是,其背後的方法論與決策框架,依然有參考價值。


而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討論度最高的話題就是「孫宇晨的三不主義」:30 歲以前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他是對房、車、婚的永久否定,還是有其他的考量?而最近關於孫宇晨的傳聞和輿論:為什麼和前女友分手?為什麼只給想要豪華汽車的老爸買車庫?為什麼這個身價百億的有錢人看起來有些闊綽又有些摳門?在這些 9 年前的音頻課程資料裡,其實我都能找到答案和解釋。


為便於閱讀,律動 BlockBeats 在 2016 年孫宇晨公開課程的音頻上做了最小幅度潤色與結構重排:盡量保留原有語感,按“由淺入深”的邏輯,把孫宇晨為什麼選擇“不買房、不買車、不潤色”的內容供編排和回顧。


問:為什麼多數人年輕人勤奮卻不富有呢?他們缺少的是什麼?


孫宇晨:一個公司的策略很重要,人的策略也很重要。所以我非常反對,很多年輕人就是啥都沒想,戰略也沒做,直接蒙頭結婚,把結婚當戰略,生小孩當戰略,買房當戰略,把父母當戰略,把老婆當戰略,從來就沒有把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當過戰略。


絕大多數人勤勞而不富有的核心原因就是沒有做策略。很多人一直覺得好像戰略是個很大的詞,馬雲才做戰略,我做啥戰略呢?其實恰恰相反,沒錢人更應該做呀,這是決定成功的唯一因素,我覺得首先所有事你不要先想著,趕緊擼起袖子去乾。你先想清楚你的人生是為了啥?為啥要做這些事?有什麼好處?這個事情符不符合你的初心?你是誰?從哪裡來?先把這些根本問題想清楚。你如果這個問題都沒想清楚,是絕對一人生都過不好,當然會導致這個勤奮而不富有的問題,也是我們經常講這創業圈很流行一句話,就是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就是你每天好像感覺自己很忙,其實一件事都沒做成。


中國絕大多數人就好像被植了個程序,大學一畢業就得衝著買車、買房、結婚三部曲,就像黑客帝國裡面那些假人,腦袋後面是給插了一個控制器的,不具有任何自己的自主人格的和自由電腦意志的,因為那都電腦編程編好的。就絕大多數人不會反思的,就為啥要結婚?為什麼要買車?為什麼要買房呢?蒙著頭就像執行程式一樣就開始執行了,你知道吧?這我覺得是非常恐怖的。


接下來,我們從不買房、不結婚,以及家庭關係這個三個維度,更深入地看孫宇晨在 9 年前的思考。


為什麼不買房子?


問:最近房價漲得這麼厲害,買不買?


孫宇晨:我覺得這個其實問題因人而異,首先我覺得,我不看空一線城市的房價;但中國二三線城市的房價泡沫確實嚴重,非北上我都覺得泡沫化很明顯,甚至包括深圳,我進一步發展了城市本身的城市。即便如此,北京、上海的漲幅也有限。首先你說以前這十年漲了十幾倍,可能再十年再漲十幾倍嗎?這是肯定是不可能的了,其實如果這樣漲,房價比火星還高了,這是不可能的。


再說承受力。對絕大多數 90、95 後來說,買房本質上是「無能力參與的機會」。這個世界上你無力參與的投資機會多了去了。舉例:葡萄牙有保險公司要私有化,我把錢投進去就能賺錢,但門檻是 5 億。你參加嗎?參加不了對吧。同理,北京、上海一間套房起步 500 萬。對多數 95 後來說,500 萬和 5 億沒區別——都拿不出來。所以這不是你的機會,沒必要糾結「買不買」,因為它壓根兒不在你的選擇範圍裡。以你現在的現金流去做擔保,銀行也未必敢貸給你。


除非我們現在講的是三代人供一套房,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雙方父母全體上場。但這時候你會發現一個問題,對,的確是很有可能這個投資機會你是抓住了,但是這個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當所有長輩都參與,你和你伴侶這個“小有限公司”背後瞬間多了 12 個股東,而且人人都有否決權——因為人家為公司出資了。所以如果你這時候再來抱怨我買了這棟房子,我爸我媽每天又怎麼了?我奶奶爺爺又怎麼了,那就沒有什麼好抱怨的嗎?因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人家參與了你公司的組建,怎麼可能不分紅、不參與決策?


更現實的是,絕大多數其實年輕人因為缺乏最基本的投資,對投資門檻的理解,所以他一定會買到最貴的,最容易被套住的價格,因為買房本身也是個非常複雜的事情,我覺得講買房也可以開 10 節課才能講清楚,非常複雜,不是你想買的。


所以對於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如果他買了房,我認為他是提早進入了一個他根本沒有經濟實力、沒有投資實力、沒有辨別能力的危險領域,他最後會為這個決策付出非常大的人生代價,真的是非常大的人生代價,因為連很多人買房子其實並不是為了投資,絕大多數人買房是為了結婚,他會把他這個婚姻也變得是更加的可以說是死無葬身之地了,因為這時候他會發現,甚至是連過不下去也不能離了,因為這一個房子把人綁的是如此之緊密。因為這套房把兩個人、兩大家族都綁在了一起——雙方父母、四位老人,加上你們倆,14 個人差不多都被綁在同一套資產上。這種關係的複雜程度,我覺得已經不亞於巴以衝突了。


回到漲幅這件事,就算看最近漲得最瘋的階段,北京整體成交均價環比也就 10%~15%,比如從 4.5 萬到 5.5 萬。聽起來是漲了,但從投資角度來看,年輕人能投的領域裡超過 20% 的機會很多。就拿我熟悉的行動網路來說,微博、陌陌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公司,有的一年翻倍,某些階段甚至漲幅更猛。相較之下,房子或許是不了解網路的人的選擇,但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這個選擇太殘酷,也沒必要。


再說車。你有錢了想買豪車玩玩?當然可以。我以前窮學生的時候也幻想過開蘭博基尼。但你們也會好奇:我 2013 年底就賺了一千多萬,現在身家也過億了,為什麼一直沒買車?真實原因很簡單:沒時間。創業後太忙,學車都磕磕絆絆,去年才拿到駕照,而且還是新手水平,倒車我都不敢一個人倒。


同時我覺得還是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共享經濟的空前繁榮,有滴滴、易道這樣的軟體,包括美國有 Uber 這樣的軟體。對大城市的日常交通來說,沒有車子完全不影響。小城市自駕、去可可西里、美國一號公路?我也沒那個時間,用不到。在北京,滴滴、Uber 的通勤體驗已經很好了,所以我壓根沒買過車。


而且體驗真的更好:不用停車,路上還能打電話、辦公、寫東西。北京交通大家都懂,從中關村到國貿,常常一兩個小時。如果自己開車,這些時間全耗在方向盤上;搭計程車的話,我把時間變成產出。所以到現在為止,我沒看到買車的必要性。當然,如果有人白送我一輛,我還是會收下的。


問:可是我們做生意的人,還是得有一輛體面的車來撐場面怎麼辦?


孫宇晨:做生意是不是得來輛體面的車撐場面?我覺得也未必。真正的合作方都很精明,不會為你的「面子工程」買單。只要你的產品、服務、個人專業已經建立信任,完全沒必要再靠車子加分。早年我一直不買車,核心也在這裡。


當然,北京還有搖號問題──就算想買也未必買得到。真要買,租牌也不算難,但綜合前面這些分析,我還是覺得沒意義。再舉個我的例子:我在易到用車最猛的時候充了 8 萬,對方送了 10 萬,相當於帳戶裡有 18 萬的叫車額度,還送了兩台電視和一堆券。這個帳號花了差不多 18 個月,基本上涵蓋了所有用車需求。月均三、四千的消耗,折扣後也就兩千多,商務場合打 A6、包車一天都夠用,真花不了多少錢。


自己買車、養車是個很糟糕的選擇。首先從投資角度來看,它幾乎是一場災難。就算像我這種開公司的,買車還能抵扣增值稅,理論上比大家便宜。但即便如此我也不願意買,因為車子是固定資產,必然折舊,過幾年就折沒了,不會增值。我本來就傾向做網路這種「輕資產」的事。


更要命的是,買了車子就像添了個孩子,每天都得養。車子不會自己洗、不會自己加油、不會自己找車位、不會自己年檢,生病了還要修。你還得給它「買套房」——停車位,而且通常還得全額。週邊創業家普遍反映兩座大山:一是帶孩子,各種看病雜事拖慢節奏;二是圍著車轉:今天修車、明天充電。我們有個 90 後創業朋友買了特斯拉,去充電的路上車就沒電了,只能叫道路救援。類似麻煩太多,不贅述。那不買車怎麼出?現在共享經濟基本上能完美解決,至少「用車」這件事在中國已有成熟替代方案。


從共享經濟的角度來看,它是替代固定資產投入的完美方案之一。車、房已經催生了滴滴、Airbnb 這樣的巨頭;家政有 58 到家、阿姨幫;二手流轉有轉轉、閒魚;知識服務有知乎 Live 等。凡是過去需要大投入的「奢侈品」,都會被共享經濟拉低門檻。


所以站在我這邊看,買車的理由很難成立。


問:如果一定要在北京買房的話,北京市內哪些地方值得投資,有什麼建議嗎?


孫宇晨:我自認在這個問題上還是有點發言權。整體思路很簡單:在北京挑「價格窪地」。就我個人判斷,目前北京城內真正還處在窪地位置的,主要就是天通苑。你去鏈家之類的平台搜一搜,天通苑依然能找到單價兩萬出頭的房源。在北京整體成交均價五萬多的背景下,這個價位確實難得、性價比也還可以。


有粉絲說自己查到天通苑要四萬多,那是因為你看的多半是面積不大、總價門檻低、流動性高的戶型,或者位置、樓齡更好的那批。天通苑大面積的房子,例如 200 平米以上往往單價更低,而且你得靠“淘”——不可能每套房都便宜,但在天通苑淘到低價的概率,肯定比別的片區高。至於「買了還虧了怪不怪我」的問題,投資永遠有波動,我已經把圈畫到北京里相對最低的那塊了,剩下就看你自己的篩選和執行。


任何投資,核心或價格。標的有價值不稀奇,關鍵看你以什麼價格買進。很多人把買房這件事附加了太多不該由「投資」來承擔的屬性——比如面子、婚配、攀比——結果幹擾了判斷,最後反而把一筆本來可以做成的投資做砸了。


方法可以類推到其他城市:先找板塊輪動中被低估的區域,盯「窪地」。我自己做過的功課是:上海看康城;北京看天通苑;全國看重慶整體性價比很高。我是惠州人,深圳房價衝起來之前,惠州臨深板塊就是個不錯的承接地。廣州、深圳、惠州也都可以在同城的板塊找低位區域切入。


也要記住,房子跟股票不同。股票一家公司同一時點每股價格一樣;但房子價格是強分化的:同城不同區、臨街與否、樓層朝向、樓齡新舊、一手二手、戶型大小、總價區間、學區歸屬、乃至房東是否“急售”,都會拉開巨大的價差。再加上你的融資條件——首付比例、貸款利率、年限、是否能拿到更低的折扣——最後落到你手中的「真實成本」,是一個綜合評估。


所以買房本質上更像一場複雜的「綜合戰」。不是一句「北京/上海均價多少」就能下定論的。以天通苑為例,早期開盤均價三、四千,是十多年前的水平;即使去年還有人一萬三拿到特殊狀況的房子。如果你現在還能在兩萬出頭成交,回看十來年也就翻了三、四倍;而北京同期也有板塊翻了十倍。差距從哪裡來?就是你當年買的片區、戶型、時點和價格。選得準,拿得穩,才是買房這門生意的全部。


問:為什麼倡議「30 歲前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


孫宇晨:我相信,最多十年——到 2027 年——「30 歲前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的獨立自我生活方式會成為中國年輕人的主流。今天大家還會問: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30 歲前能活下去嗎?十年後,可能會有人反問:你居然在 30 歲前就買房子、買車、結婚?


為了避免我們這一代的青年在 30 歲之前就被「定型」,我想做一個公開的「對照實驗」。以我們自己為樣本,向全中國的同齡人證明:在 30 歲之前不結婚、不買車、不買房、不生娃,同樣可以活得很好,甚至更好。就像生醫裡的「大樣本雙盲試驗」——大家背景相近,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十年後看看誰走得更好。


當然,在今日的中國,選擇 30 歲前不買車、不買房、不結婚、不生娃,壓力確實不小。我自己也經歷過:和上一任女朋友分手的一個核心原因,就是我無法在 30 歲前結婚。有人會說:不結婚談什麼戀愛?是在耍流氓嗎?如果有人這樣想,我也只能表示遺憾。我知道,要把「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當成 30 歲前的人生目標,並不容易,真的不容易。但我也相信,只要把 20~30 歲的黃金十年用來提升個人能力,尤其是網路時代的核心競爭力,十年後回望,我們一定不會後悔。


為什麼不結婚?


問:為什麼到現在都不結婚?你已經 27 歲了。


孫宇晨:的確,我覺得其實我作為男生壓力小一點,但是好像的確在中國 26 歲還沒結婚,如果你是個女的,這個問題是絕對會被所有人問的。就包括我之前有些前女友跟我分手的重大原因,就是因為她看不到跟我在未來 3 年內結婚的可能性,甚至絕大多數女的根本就不等 3 年,6 個月沒有反應人家就要分手了。


我是非常欣賞這種歐美的社會環境,就是所有人人生目標並不是結婚,而是他自己和個人事業的發展。這種社會形態,所有人也不會為他是否選擇結婚而向社會交代原因。這個社會很奇怪,結婚的人不用交代自己的結婚動機,但不結婚的人要交代自己不結婚的動機,真是莫名其妙。所以我希望中國 10 ~ 20 年這個現狀能夠改變。


如果回到婚姻本身,我個人覺得婚姻本質是一個婚姻本質,當然是建立家庭。其實就是你選擇你的家庭的合夥人,而他這種選擇合夥人的方式要比公司選擇合夥人還要恐怖的多,因為公司選擇合夥人,比如說你們談不攏了,鬧掰了還可以退出。但是家庭合夥人是沒有退出機制,退出的那一天就意味著公司的倒閉,意味著家庭的破裂,然後所有財產必須立刻清算,然後兩人一人分一半。


你可以看到有幾個問題,一,完全大鍋飯;二就是退出機制就是毀滅機制,對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找合夥人要慎之又慎,甚至我覺得兩一個人在結婚前至少要比較緊密的生活至少 2 年,一年我覺得是底線,你才能了解這個人跟你合不合得來,能不能在很多生活出現重大問題的時候兩個人能保持一致。


所以我個人感覺在結婚這件事情上,我首先一不以結婚為目的,而且我覺得我孫宇晨如果這一輩子都沒有結婚,其實也不是一個很大的罪,或者是一件事情沒有完成,但我也希望自己能夠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另一半,並且會和她在一起,但在這件事上我會和她非常謹慎。


問:為什麼 90 後不需要婚姻?過去我們的社會為什麼對婚姻沒有所抗拒。


孫宇晨:首先要明白一點:不是所有人都適合結婚,也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結婚。結婚本質上就是一個「家庭合夥人」的項目,和創業一樣,並不是人人都合適;找不找這位合夥人,取決於你自己,不找也無妨——這是其一。


其二,結婚意味著讓渡雙方的自由,形成合夥人制度。所以兩個人在獨立發展上發生爭執、彼此的獨立被 compromise,很正常,因為婚姻的代價之一就是犧牲一部分獨立性。你能不能接受?接受不了就可能走向離婚,離婚的代價又很大。也就是說,「讓渡自由去組成合夥關係」這件事並非人人適合,也並非任何人生階段都適合。


第三,婚姻這個家庭單位往往會把社會風險「放大」。照理說是互相扶持,但現實裡常出現「一人出事,全家買單」的風險傳遞:一人賭博,全家兜底;一人債務,全家連坐;一人重病,全家承擔。原本個人可以獨立面對的風險,被家庭的財務與情感連結放大,單位的抗風險能力反而不足,還容易層層傳導,拖累所有人的發展。


第四,從當下的實際經驗來看,婚姻整體可能導致生活品質下降,這也正常。一天只有 24 小時,你把大量時間投入「搭夥合夥人」的事務裡,自然無法拿出同等的時間去做個人生命的探索。很多興趣、很多想做的事,都要兩個人協商,個人節奏難免被稀釋。過去單身不夠「舒服」,獨居成本高、事務繁瑣;現在科技與服務讓單身生活越來越友好,選擇更多、效率更高。一旦結婚,這部分自由時間就會被讓渡。


第五,婚姻的「退出機制」並不完善,離婚往往帶來龐大的經濟與精力成本。它不是「刪個微信就結束」的分手,而是牽涉房產、共同財產分割,甚至還有子女扶養與探視安排。複雜度和代價,常常比不結婚時高很多。這也是我們在考慮結婚時必須納入權衡的現實風險。


第六,也是我認為在中國語境下最重要的一點:一旦進入婚姻軌道,極易引發父母、七大姑八大姨乃至整個熟人社會的強勢介入。尤其當你的婚禮與購屋、購車、聘金、禮金等「傳統清單」綁定,並需要父母積蓄或長輩背書時,你就很容易被捲入上一代的價值系統與行為邏輯,變成整樁事件的「附庸」,讓父輩的世界觀主導你的人生選擇。


婚姻在網路時代不再是人類存在的終極目的。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至少在傳統社會和工業社會裡,結婚曾被視為人生中最重要的使命。但進入網路時代,這個趨勢正在明顯改變。很多人一時難以適應,但我相信會逐漸學會:人的最終目的只有一個──自己。不是房子、不是車子、不是婚姻、也不是父母,而是你自己。


回到封建與工業社會,婚姻/家庭作為社會基本單位,確實承擔了許多功能與分工。其一,建立家庭能大幅降低生活成本:一起做飯、一起租房或住進買來的房子,甚至把父母接來互相照料,成本和時間都能攤薄。過去沒有家庭分工,一個人白天上班、晚上煮飯洗碗還要管家務,很難兼顧。其二,以家庭為單位的分工協作-我們熟悉的「男主外、女主角內、男耕女織」。在古代,女性往往無法單獨養活自己,母子要依賴男性的收入,男性因此承擔起供養女性與撫育嬰兒的責任。其三,家庭完成社會性責任:贍養老人、教養子女,主要依靠家庭內部去承擔。其四,從家族角度來看,血緣與宗族是最早的人際組織方式,傳宗接代被視為家族與權力延續的核心,皇位的嫡長子繼承便是典型例子。其五,婚姻/家庭長期是人類繁衍最穩固、最被默認的方式。


但到了網路時代,這些功能正在逐步弱化。先看生活成本:獨居成本大幅下降,因為原來家庭內部的粗放分工,被社會化、網路化的精細分工取代。拿做飯舉例,我媽從小就念叨:「要嘛學會做飯,要嘛找個會做飯的媳婦,不然你得餓死。」結果我到現在還是不會煮這袋米,卻並沒有餓死,原因很簡單——有了 O2O 外賣。過去天天下館子既貴又費時,如今外賣既省時間也不貴,很多時候比你自己做更划算,甚至比「娶個會做飯的」還划算。家事也能外包:阿姨幫、58 到家這類到家服務,用分享經濟把閒置時間和勞務撮合起來,直接取代「娶個管家」的需求。再加上洗衣機、洗碗機、乾洗店,把瑣事簡化到「按個鈕」的程度。於是,結婚帶來的那點「成本和時間的下降」,大部分都可以用社會化服務解決。


再看「男養女」的前提。工業革命和網路革命把社會帶入知識經濟時代,體力優勢的邊際價值下降,「男的勁兒大」不再是決定性生產力。 20 世紀以來女性平權不斷推進,女性在多數領域獲得與男性對等的機會與收入,不少產業甚至反超。因此,「男人必須養活女人和孩子」的舊前提逐漸瓦解。過去一旦離婚,女性可能陷入生存危機;現在,至少在城市與多數產業,女性已經具備相當的經濟獨立性。當然,「男尊女卑」或將自己物化為可被交易資源的觀念仍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在經濟層面,女性與男性的對等性在持續增強,家庭作為「單向供養單位」的必要性自然下降。而且,家庭獨攬「養老與育兒」的社會責任正在減輕。農業社會之所以要靠家庭扛,是因為公共服務缺位;而進入 21 世紀,多數發達國家、以及中國主要城市,社會保障與養老體系在逐步完善,教育、醫療、托育等公共與市場化服務也在擴展。家庭仍然重要,但不再是唯一,也不必是全部。


問:中國大城市生活好艱難,要不要回家鄉?


孫宇晨:我覺得大城市的生活一點也不簡單,但「在大城市活得極其艱難」這件事,很大程度是被渲染出來的。為什麼會被渲染?因為導演、媒體人基本上都集中在北上廣,小城市沒有成熟的娛樂產業,幾乎沒有人去拍、去講那些地方的故事。媒體喜歡什麼? 「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活得好的不叫新聞,活得慘才有戲劇性,於是「北漂活得慘」的題材被反覆拍、反覆講給人一種在大城市活得很艱難的假象。


我並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痛。我也經歷過沒什麼錢的日子。那時候在北京,一個月拿一千塊錢,是我爸資助我;確實緊,確實苦,但也沒有想像中那麼誇張。至少一日三餐能對付得上,人也還有夢、有盼頭。壓力當然大,來自於奮鬥本身的壓力,但我不覺得那就是「活不下去」的艱難。大城市叫「大城市」,就在於它每天創造的崗位和機會,遠大於它的新增人口。像我們「陪我」這樣的公司,有時候現金流緊張,也還是需要年輕人;如果營運狀況更好,就更需要招募。只要是個有勞動能力、願意學習、稍微懂點網路的年輕人,在大城市基本上都會被需要,不至於活得那麼艱難。


反過來看,回到家鄉,尤其是那些產業結構單一、發展層級較低的地區,問題才真正開始。很多地方只有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基本上不需要年輕人的創意和試錯,管理崗位高度固化,流動性小;就算招新人,也往往是純體力、重複性的裝配工序,價值感低,成長空間小,很多地方機器比人更適合。真正需要點子、創意、衝勁、拼勁的崗位,大多集中在大城市。所以我一直認為,大城市是屬於年輕人的城市──再苦再累也值得撐下去。你說回去圖這個「安穩」,拿著一兩千的工資,遇到一點風吹草動,抗風險能力就被動到幾乎沒有;而且等年齡大了,再想回來,一是成本高,二是窗口期早就錯過了,重新進入大城市的難度會更大。所以對年輕人,我的建議很明確:以大城市為首選,盡量不要輕易離開。


問:女性是否會隨年齡持續貶值?


孫宇晨:某種程度上,這也是我們為什麼一直說 90 後要盡量延後結婚的原因。隨著個人的發展與階層的上升,你會看到更大的世界,能做出更成熟也更好的選擇。舉個也許有點功利、但足夠說明問題的例子:一個 17 歲的農村姑娘,如果沒有接觸移動互聯網、也沒通過高考離開家鄉,可能不到 20 歲就結婚了,她能遇到的對象基本局限在本村本鎮,而且往往是道德壓迫最重的那類人群。但如果她再晚幾年,考上不錯的大學,或者透過行動互聯網開淘寶、做公眾號、當主播、成網紅,獲得新的發展機會,她的適婚對象就會變成大學同學,或互聯網圈上下游能接觸到的各類人。再往前走,開始創業,進入大廠生態,甚至出國學習、工作、拓展人生,她能接觸的人與產業就更廣了,選擇範圍也更大。於是,當她從 17 歲走到 27 歲,甚至再到 37 歲,能欣賞她、包容她、真正在同一頻道的人,已經遠遠不是當初那個半徑能覆蓋到的群體。歸根究底,婚姻之所以可能帶來更高的幸福感,是因為你在全方位提升了自己;婚姻只是實現這種提升與幸福的一個手段,本身對個人能力的提升有很強依賴。


其次,在網路時代,「生育」也不再是人的必盡義務,子宮更不是女性價值的唯一來源。最近有個標誌性事件-徐靜蕾赴美凍卵。我認為未來凍卵、代孕很可能成為新女性的時尚選擇,其中蘊藏著巨大的產業機會;圍繞這套「三觀產業鏈」的延展,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就女性側而言,凍卵、代孕都有可能成為剛需。


再有,想要打破所謂「女性會隨年齡貶值」的話語場,最好去網路道德盛行的大城市,而不是被傳統道德統治的小城市。道德是社會發展階段的折射,會變化:在傳統經濟與制度占主流的地方,還是“三從四德”“女子無才便是德”,強調服從父母、服從丈夫;女性追求獨立和幸福、結不結婚都無所謂,反而被指為“不講道德”。而在大城市,個人價值與個人提升才是最大的「道德」。你再拿傳統那一套去壓人,反倒顯得不道德。例如我們那位 28 歲的女聽眾,在河南老家可能要被人指指點點:「這麼大還不結婚,丟人。」可在北京,幾乎不會有人當面這麼說;就算私下里,比例也很低。北上廣深的包容度高、生活方式多元,很難出現那種整齊劃一、對個人生活強行施壓的道德評判。所以我們才一再強調:一定要來大城市找你的同類。別把時間浪費在小城市和傳統道德死磕,你需要做的是去遇見另一個世界裡的自己,在北上廣深絕對能找到三觀一致的人。我們也不建議持這種觀念的人留在小城市「鬥爭」,還是要到大城市來。


所以「女性是否會隨年齡持續貶值」,這個命題本身就不對。依網路的方法論與世界觀,人是時代與社會的最大價值載體,無論男性或女性。你的年齡、生育能力、外貌都不是決定性因素;真正拉開差距的,往往是努力程度與成長路徑。


問:老婆和老媽同時掉進水里,你該究竟先救誰?


孫宇晨:婚姻是神聖的,一旦有了婚姻的誓約,你就離開了你的家庭,與另一半組建了新的家庭。從這種程度上來說,你對這個家庭的誓約甚至要高於你對父母的誓約,因為這是你人生中甚至是第一次主動選擇的誓約,在這一份誓約受到挑戰的時候,你要想盡你自己的辦法去捍衛這份自由的誓約。


所以我覺得作為一個真正的男性,他的回答當然是應該先救他的妻子,因為妻子是他真正自由選擇的誓約,而他和他母親的誓約是一份來自於血親的誓約。而我們知道,在一個真正文明的國家,任何主動選擇的誓約,他的履約優先級要高於血親的誓約,因為血親的誓約是未經選擇的,這就像我們在經常經濟中有債務分優先級、列後級是一樣的,就同樣是一筆債,你的確都應該還,但你先還算是哪一筆還算是哪一筆。而這個優先順序我們的重要區分方式就是看你這份誓約的達成是不是你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這一個是非常重要的。


不給家庭關係兜底是冷血嗎?


問:你常說和父母之間要有邊界感,不幫助父母或弟弟妹妹這種想法會不會太殘忍、太冷血?畢竟在家庭生活裡,不分彼此不分你我,也能有其樂融的日子。


孫宇晨:今天先花點時間,把這個問題詳細回應一下;等一下再講「記不記錢」這件事本身。


先說「冷血」。我反而認為,「性與權力」的分配才更冷血;金錢在某種意義上是更溫暖的。因為金錢不歧視任何人,它給你改變命運的可能:只要你有錢,你就有翻盤的空間,可以改變你在家族、社會、國家中的權力與地位。反過來,性別/血緣的分配是一種固定分配:在傳統家庭裡,女性往往沒有任何權利;無論怎麼努力,本質上都容易被當成“可被交易的資源”,父母把你“賣掉”,去補貼男性的成長與發展。如果不是金錢來進行分配,那就會回到「性與權力」的分配。


從這個角度說,「性與權力」的分配更冷血。而且就算談「冷血」,也不是三觀冷血,而是現實冷血。世界的基本法則很簡單:你要收穫,必須先播種;有人要花錢,就必須有人去賺錢。不存在天上掉餡餅,也不存在「你收穫卻不用播種」「你有錢卻不用賺錢」。我們只是在把更符合事實的一套三觀講出來而已。


再說要直白一些:這就像 1+1=2 一樣樸素。一個國家的高福利,必然建立在對「更多有貢獻的人」的更高徵收之上,才能讓「不怎麼做貢獻的人」享受福利。國家本身不創造稅收,它只是徵稅與再分配的組織,除了運作損耗外並不直接生產價值。所以國家要給 A 發錢,就一定要先從 B 拿走錢。很多人沒想清楚的,正是這個「沒有免費午餐」的道理:有人在分配中得到,就一定有人在分配中讓出;除非有人把「蛋糕」做大。但我們也知道,世界上最難的,恰恰就是把蛋糕做大、把錢賺到手。


因此,這套三觀本身沒有「冷血/不冷血」之分,它只是揭示事實。同時,如果一定要比較,「性與權力」的分配更冷;「金錢與自由」的分配,更好。對這一點的反感,很多時候來自「打死信差」(shoot the messenger)的心理:不去面對事實,只遷怒於說出事實的人。


羅馬共和國時期就有個典故:亞美尼亞國王提格拉二世得到信使禀報-羅馬名將盧庫魯斯正率軍入侵。他大怒:「怎麼敢帶來這種壞消息!」隨即斬了信差。可斬了信使,並不能改變羅馬大軍已經在路上的事實。此後,沒有人再敢通報戰況,直到國王本人被盧庫魯斯俘獲,連他的頭也被砍了。莎士比亞戲劇裡也常寫這種橋段。道理一樣:我們並沒有製造「冷血的現實」,只是把它說出來而已。


更何況,我對人性並不悲觀。今天的社會整體是在變好,「金錢與自由」的分配規則,比「性與權力」的分配規則更公平、更有彈性、也更能給個人留下改寫命運的空間。所以與其說冷血,不如說是清醒。把事實擺在檯面上,邊界劃清楚,再來談親情、談責任、談互助,才不會把愛變成剝削。


問:你爸媽有沒有希望你考公務員或國企?


孫宇晨:這個問題問得非常好。我覺得這是絕大多數中國父母對我們這一代的期待。包括我爸在內。因為我本科在北大,很多父母眼裡就會覺得:既然進了北大,尤其還是文科院系歷史、中文,那畢業第一年最好就進中組部部、財政部、外交部這些部委,或者去五礦、中石油、中石化這類壟斷國企,吃“皇糧”,在北京安個身。可以滿足我爸那種「我兒子在北京有人」的感覺。


但從一開始,我就清楚自己不適合。記得有一次我爸來北大陪我散步,我把真實想法跟他攤開說:這些地方幾乎沒有創意的空間,而且會強烈壓抑年輕人的創造力。年輕人在裡面的唯一價值是聽話、當螺絲釘、做一個沒有自主性的執行工具。它給的是一種看似穩定:每月五千塊、未來也許「分房」的承諾、一些虛無縹緲的福利,以及「不會被辭退」的心理安慰。


可我不相信所謂「不會被退學」。中國九十年代就經歷過大規模國企裁員;毛澤東時代那才叫鐵飯碗,甚至可以說是「鋼飯碗」,結果到九十年代也被砸了。既然歷史已經驗證過,那今天還有什麼理由繼續相信「鐵飯碗」?


再說,進這些體系的年輕人,本身在同儕裡就很優秀。只要稍微努力一點,在市場上拿一萬是很正常的。沒有哪個價值一萬的人,領到五千還要感恩戴德、慶幸「至少沒被炒過」。這種心態是對自己的能力預期過低。你並沒有那麼差,只是被一個低薪的「穩定」敘事綁住了。


第三,所謂穩定建立在低薪和低成長上,對能力提升幾乎是零。日常工作內容,和你在新創公司、網路公司裡能學到的東西相比差太多。畢業兩三年,差距會變得非常明顯。很多人會為當初那個「穩定」的選擇付出很大的代價。


所以,我是不推薦任何人把公務員或國企當成預設選項的。父母之所以堅持讓我們去考,多半是基於他們那一代的經驗與敘事,是一種 stereotype(刻板印象)、一種固定路徑帶來的觀念陷阱。真正的選擇,應該回到個人的性格、能力、抱負和你想要的人生速度。


問:跟父母大吵過嗎?因為什麼?


孫宇晨:我和父母有一段時間關係確實很僵。現在想想有點好笑,但當時真挺難受的。最大的衝突發生在大三、大四、準備去美國那會兒,嚴格說是 2011、2012 年。原因很簡單:人在美國,手頭很緊,經濟壓力大;而我又偏偏選擇去做最「窮」的事,創業。壓力之下,和父母的關係開始惡化。


他們也不太理解我出國讀書的投入。那會兒在美國一年花三十萬,他們覺得這筆錢不如留在國內買房、做點別的。在他們眼裡,這是更「穩」的安排;在我看來,出國是對自我的投資、是升級。觀念上的分歧,本質就是傳統路徑和我這種更前衛的選擇之間的撞擊。


有一陣子吵得最厲害,他們甚至暫停了對我的經濟支持。我在國外過得相當艱難。回頭看,我父母後來確實被我慢慢影響了,現在也認可了我不少觀點。但這種改變,其實沒必要以傷感情、甚至「斷供」為代價──吃虧的是我,大家也都受傷。如果再來一次,我還是會堅持同樣的想法,但會用更溫和的方式去處理,更 gentle 地去溝通。


問:怎麼看待父母說會給小孩安排好未來兜底的行為?


孫宇晨:我覺得首先是我個人認為不僅與父母的關係是,任何關係都不應該存在兜底義務。兜底義務是什麼呢?就是你爛到什麼程度我都照單全收,給人家這樣的暗示,或者是真正實際上是這麼做都是不對的。當然我們知道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的情況是你給對方明確表示了你有兜底的義務,以兜底的能力,結果對方真讓你兜底的時候,你根本兜不住這個底,往往這個我覺得是最常見的。所以那如果兜不住底,當初就不應該說能兜底,子女不應當給父母提供兜底,父母也不應當為子女提供兜底。就如同我個人認為國家不應當給公民提供兜底,公民也不應當為國家提供兜底是一樣的,國家和人的義務以及父母與子女的義務是一樣的。


而且我們往往生活中的絕大多數悲劇都出現於你給了對方的兜底的暗示,或者給了對方兜底的期望,結果最後卻你的能力卻達不到兜底,對方期望的巨大落差與你最後得不到兜底的這個結果,最後會釀成非常多的悲劇。最近比如說我在新聞上看,有人居然因為比如說父母給他買不了婚房,對父母大打出手的都有這種,其實悲劇本身就是其實父母不應當給孩子以購買婚房的這種期望,同時你也沒有義務這樣做,同時最後當然也買不了,最後當然是買不了,所以這種落差帶來的關係的不一致,往往是摧毀的存在的關係。


我見過有很多人,以前我高考的時候總覺得我爸或我媽能幫我找關係,上個好大學,結果最後絕大多數終究會發現根本就靠不住,而且靠父母的這個想法導致自己不努力,最後害了自己去了一個非常差的學校。這個只是舉了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我們大家知道在這個社會中取得成功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結果,就是最後我成功了。聽起來很容易,但本質是一個。我們前面之前課也講過,是一個複雜變數的多維競爭導致的結果就成功太難了,而父母能控制的變數是少之又少的,所以你能指望你父母拉你一把你就能成功?這簡直幼稚的跟我們之前講的這種單變量思維是一樣的,我只要怎麼樣就能怎麼樣,這是一個非常幼稚的單變量思維,絕大多數我認識的富二代創業虧了三四千萬,血本無歸的例子太多了。而這些富二代的父母本身都是非常成功的企業家,在此我也不點名了,以免得罪人。但我真是認識太多中國非常優秀的企業家,自己的小孩創業的時候虧的真是血本無歸。所以你想想他們的父母是中國這麼出色的,甚至有的都在福布斯榜上的父母,他都無法幫助他的小孩在實際創業中真真正正取得名副其實的成功。


絕大多數的人,你又怎麼能指望你父母能讓你成功呢?所以終究這一切都是要靠自己的。所以我一定要做一個心理建設,就是任何人不要對自己的父母有過多的要求和想法,雖然父母對你的撫養是一種義務,但是真的如果他盡得很少,你真的是沒有任何辦法的。這一點上我希望大家不要有過多的期望,因為這一點上本來其實就是最終是一個講自覺的一個事情。


其次,我認為父母對子女的培養應當被視為義務,因為其實我今年 26 歲,我相信我未來 10 年很有可能也會有小孩。是我對我的女兒或兒子,我認為我撫養他是我天生的義務,因為我的子女並沒有選擇來到這個世界,是我把他強行帶進來的,我子女並沒有投票選擇,主觀意願上選擇要來到這個世界,是我強行帶他來的,所以撫養是我必盡的義務,而且我比如說孫宇晨,我也不會將我撫養過這個子女當成日後要挾子女付出的一個主要的理由,甚至是去控制我子女的人生,這我是絕對不會做的,而且這在法理上也是天然站不住腳的。


其三我認為子女有義務幫助父母建立安全網,就是 safety net,就比如說幫他完成一定程度的保險,幫他完成一定程度的日後生活的安排,並提供法律規定的贍養義務。但是你做這樣的安排的時候,盡量應該在父母自身能力範圍之內,不能提供超義務的幫助。什麼意思呢?就你即便幫你父母去買保險,是你幫他買,幫他挑,但是錢得他自己出,然後提供法律規定的贍養義務,不要提供超義務的幫助,這個是我覺得子女只要做到這一點就基本可以了。


其五是人與人的感情都有好有壞,這是再正常不過了。就你全世界,你跟所有人打交道,你不可能跟每個人都關係都非常鐵,而且你說不定會有很多敵人,有很多交惡的人,這是很正常的。所以我認為在滿足剛才講的 4 點之後,你與關係、父母關係的好壞,其他人都沒有智慧與討論的權利。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帳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举报 糾錯/舉報
本平台現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協議,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帳戶, 可以登錄 後發表評論
選擇文庫
新增文庫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庫
僅自己可見
公開
保存
糾錯/舉報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