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掃碼下載APP

Aster暴漲後的首次訪談:回購會更靈活,最大競品就是幣安

Ismay等2位作者
作者
Ismay
作者
kkk
2025-09-29 14:44
閱讀本文需 50 分鐘
即將宣布下一階段空投計劃
原文來源:Mable,Trends.fun co-founder
原文編譯:Ismay、Ft.BlockBeats



與當下最火紅的 Perp DEX Aster 的 CEO Leonard 聊了聊,從個人經歷到專案策略進行了全景式梳理。從傳統投資技術崗位到區塊鏈創業者,Leonard 的經驗本身就是一條穿越金融與 Web3 的成長軌跡。在本期專訪中,他首次系統講述了 Aster 如何從永續合約起家,逐步成長為多鏈綜合交易平台;如何在鏈上嘗試暗池設計,平衡隱私與透明;又如何在 Token 分發、積分計劃和回購策略中尋找效率與公平的平衡。


訪談中,他坦誠複盤 XPL 事件的教訓,也分享了對 Aster Chain、做市商計畫以及未來鏈上治理的思考。整篇訪談不僅呈現了 Aster 的產品理念與策略佈局,也折射出 Web3 創業在合規、隱私與市場需求之間的平衡智慧,為讀者提供了理解新一代去中心化交易平台發展的珍貴視角。


以下為全部對談內容:


Mable:我們先從你的背景開始吧,你是怎麼進入加密產業的?為什麼會走到今天這一步?


Leonard:這個故事挺長的,我最早是在銀行科技領域起步的。我當時在香港一家投行技術崗,那家公司現在已經不存在了。我一開始是做技術基礎設施的,主要負責高頻交易系統的建置。後來轉去做股市的風險引擎程式設計師,在那裡幹了大概五年左右。之後我就進入了創業圈,搞了一家亞洲地區的 B 端金融科技貸款平台。但第一次創業失敗了。



Mable:大概是哪一年?


Leonard:2015、2016 年左右吧,那時中國「網路+」的概念特別火,就是在什麼東西後面加個「網路」就能成為創業項目。那時候大家都想顛覆金融業。但後來監管壓力太大,還有一些騙局搞壞了整個產業,最後就涼了。


但那個過程中我們一直在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做這件事,這時候我接觸到了區塊鏈——大概是 2016 年,當時比特幣已經有了,以太坊也剛剛出現。我一開始是被 ICO 吸引進來的,投了幾個項目,第一個賺了點錢,自以為是天才,結果接下來幾個項目全賠光了,但也因為這樣我開始真正對技術產生興趣。


我們當時想是不是可以把所有貸款資訊都放到鏈上?那會還有「許可鏈」和「非許可鏈」的爭論。我記得 IBM 推出了一個叫 Hyperledger 的項目,我也開始學那個,嘗試基於它來建立一個貸款平台。


當然,現在回頭看我們選錯了方向,應該選以太坊的。後來我還試過跟遊戲公司合作,把 NFT 和代幣發到遊戲裡,但那個時候太早了,沒人理解,最後也沒成。


之後大概一年我嘗試了很多方向,最後在 2019 年去了 DeFi 專案 Injective Finance。在那裡我接觸到很多產品和想法。後來 dYdX 出來了,我們也開始構思自己在鏈上建構交易平台的可能性,於是就誕生了 Aster 的第一個雛形,也就是後來演變成 Aster 的東西。


加密專案一直在周期中迭代:從 dYdX,到 GMX,到 Hyperliquid。我們經歷了所有這些階段,也不斷在調整、試錯,直到我們做出市場真正需要的東西。


Mable:那你現在要如何定義 Aster?以及你希望它在一到三年後發展成什麼樣子?


Leonard:一年都已經很久了。你如果兩週前問我這個問題,我可能會給你完全不一樣的答案。畢竟在加密圈,一年太長了。外界眼中的 Aster 是一個多鏈交易平台,一個 multi-chain DEX。但在我看來,我們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 perp DEX 了。


大家印象裡 Aster 是 Binance 生態的項目,因為最早我們從 BNB Chain 起家,也有 CZ 的幫助。但我們現在早就不只是 BNB Chain 了,我們也支持 Arbitrum、OP、Linea、Solana,未來還會接更多鏈。


我們原本確實是以 perp 起家的,但最近兩週吸引大量新用戶的卻是我們的現貨交易產品,因為大家要買 Aster 代幣,只能透過鏈上訂單簿交易。


同時我們也是 BNB Chain 上最大的收益資產提供者之一,有 USDS 和 aUSDT 等產品,用戶可以一邊賺收益一邊交易。


所以現在的我們,已經從一個簡單的 perp 項目,逐步成長為一個綜合性的多鏈交易平台,目標是提升用戶資金效率——你可以存錢賺收益,同時用這些資產作為抵押,去參與更多策略。


未來我們希望支援更多鏈、更多資產,把所有 CEX 上的主流產品和體驗,重構在鏈上,從而打造一個完整的、可組合的 DEX 產品矩陣。


很多人會拿我們和其他項目比較,像是 dYdX 或 GMX。但我們真正的對手,不是其他 DEX,而是 CEX 本身。我們希望做的,是鏈上版的 Binance。最終,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反過來超越 Binance——我們最大投資人。


一年之內,我們希望復刻 CEX 上 80% 的產品體驗,但用完全鏈上的方式重構出來。五年後,我希望 DEX 整個產業能超越 CEX,而我們就是其中的領導者。


Mable:市面上其實一直有敘事,說 Binance 很支持 Aster,甚至當成對抗 Hyperliquid 的「武器」。所以如果你要用一句話來描述 Aster,比起 CEX 或其他 DEX,有什麼核心價值主張?


Leonard:我覺得最核心的一點是,我們整個基礎設施是完全構建在鏈上的,這給了我們“自託管”和“透明性”的根本優勢。這是我們跟 CEX 最大的不同。


另外,作為一個 DEX,我們在治理模式上有更大的彈性。 CEX 在做上幣或產品調整時效率極低,因為它們流程太集中,審核慢,風險控制流程多。而鏈上治理則可以跟著社區和市場的需求不斷進化。


你現在看到 pump.fun 之類的項目,可能是用了幾年才試出來的新模型,但這些想法最早都來自社區。最終能留下來的,一定是和市場匹配最好的產品設計。


這就是去中心化的美妙之處。


而我們是從第一天就朝這個方向搭建產品的,所以我相信鏈上的交易平台能更快找到其適應市場的方向。


當然,從新創公司的角度來說,我們也更靈活、反應更快。 CEX 擁有更多資源,但 DEX 更貼近社區、更敏捷。例如上線新幣種、新產品,速度我們更快。


Mable:所以你是暗示未來新市場或新幣種上架會透過治理投票來決定?


Leonard:這是我們認真考慮的方向之一。


但也要平衡在專案早期,為了執行效率,我們確實保留了一定程度的中心化控制。這是為了確保決策能及時落地、最大化對專案和社區的好處。


不過我們也是「實用主義者」,我們知道未來一定會逐步向治理去中心化方向過渡——當整個系統更加成熟,我們找到明確的商業模式後,會逐步釋放控制權,讓社區參與治理。


Mable:完全贊同,逐步去中心是個過程。而且早期確實集中一點更有效率——現在很多項目,一個地址投票權就超過 50%,治理也就形式而已。


Leonard:對,所以治理我們也要一步一步來。


Mable:我們一會兒會聊你們的「暗池設計」,但我想先問一個私人的問題——除了 Aster,你個人最喜歡的 DEX 是哪個?


Leonard:這個問題太容易了,當然是 Hyperliquid 啊。


其實我試過幾乎所有產品。你可以說,這些專案確實開啟了 Orderbook perp DEX 的新紀元。但真正 OG 的其實還是像 GMX 這種項目,它為後來的 LP 模型、市場做市框架奠定了基礎。


不過我覺得也有一些有趣的項目還不太被人所熟知,比如 Surf Protocol。這個我自己也試過,他們也有千倍槓桿的產品,和我們一樣,但他們採用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利潤分配模式——用戶只有在賺錢時才需要支付費用,這點蠻有意思的。


還有 Base 上的 JoJo,我很喜歡他們的 UI。就是那種一眼看上去你就會覺得「哇,好酷」的那種感覺。


我覺得現在整個 perp 產品都越來越同質化了。大家都在追著補功能,你這邊出了個吸引用戶的 feature,別人立刻就能抄來。畢竟 Web3 是個一切公開的世界,很多東西你複製門檻其實不高。那競爭的核心變成了「你到底專精在哪一塊」。有的團隊擅長做高槓桿,有的專注在預言機驅動的 LP 模式。說到底,大家各有專長,真的很難說誰比較好。


Aster 的暗池設計


Mable:那我們來聊聊你們的暗池(Dark Pool)設計吧。 Aster 上的隱藏訂單,是看不到方向和數量的。那麼問題來了,用戶事後有沒有辦法驗證這些訂單的配對是否公平?你們有沒有提供某種公開紀錄?


Leonard:我們現在確實是有能力做事後驗證的,例如可以請第三方來獨立審計。我們的撮合引擎是可以快照的,所有交易也能重播來驗證。不過目前還沒有「公開驗證」的方式。


但這本身就有點悖論--如果你能事後推測交易內容,那這個隱藏機制就沒意義了。所以我們現在確實還沒有讓任何人公開驗證的方式。


當然,如果有人有很好的解決方案,我們非常歡迎合作。我們現在也不斷在改進這部分產品設計。如果有人在做隱私交易相關的鍊或功能,歡迎聯絡我們合作。我們也有一些想法,但目前還沒有完全想通。


Mable:那你們上線第一天就做了暗池設計,應該是對這個方向有非常強的判斷吧?


Leonard:其實我們一開始就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在 TradFi 世界,暗池和 OTC 的體積遠超公開交易市場。


很多人跟我們聊過這事兒,如果把這套東西搬到鏈上,會不會也有類似的需求?這其實是個蠻有衝突的概念──區塊鏈一切公開,但金融交易天生就有「隱私偏好」。


後來正好出現了一段 CZ 和 James Wynn 的公開對話,James 說他在 Hyperliquid 上被人「清算狙擊」了,就是因為交易是公開的。 CZ 回他說,鏈上的交易就該保持透明。這段爭論啟發了我們。


我們當時想,也許這正是一個機會。大家都有這個意識,不如趁機試試。於是我們基本上連夜搞研發,大概一週半就上線了這個功能。 CZ 也是我們的顧問,Yzi Labs 也是投資方,所以我們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就乾了。


上線之後我們確實有看到用戶試用,但說實話,需求沒有我們預期那麼大。我們後來意識到,如果有人真的那麼在意交易隱私,那可能還是會去 CEX 比較方便。


不過我們沒放棄。我們也會繼續探索,繼續測試鏈上的隱私交易和 OTC 是否有更合適的模式。我們的目標是「既能驗證,又不洩漏市場訊號」。現在還在實驗階段,但目前散戶的隱私偏好並沒有那麼強烈。


Mable:這其實跟 TradFi 的暗池一樣,主要服務的並不是普通交易,而是那些機構。換句話說,你們如果想要這個產品成功,是不是要等更多機構入場?


Leonard:說得對。問題就在於,一旦涉及機構,就會牽涉一整個監管和合規框架。而我們現在這種匿名、非 KYC 的狀態,其實是大多數機構都進不來的門檻。


我們也跟一些機構聊過,他們都表示有興趣,但卡在這個點進不了場。所以我覺得,如果你現在想做一個新的 Web3 項目,你真的應該好好考慮「許可機制」這個方向。


雖然我們目前還沒在做這塊,但我確實覺得在某些場景下,加一點點「權限控制」的 Layer,是可能成為解決隱私與合規衝突的答案的。


我猜測,接下來那些 Prop Trading 的高頻基金,也許會在 1~2 年內開始試水溫。


Mable:那回到 Aster 的 Token 分發,我們現在在鏈上看到,96% 的供應都集中在少數幾個地址。你能解釋一下這些錢包的結構嗎?


Leonard:我也看到有人在網路上討論這個,但那不完全準確。我們並不控制所有這些地址的 Token。


我們有一部分確實是自己控制的,但大約 80% 的 Token 是鎖倉狀態,可以鏈上查看,分佈也很清晰:有 50% 是空投,其中 8% 是初期空投,另外大概 40% 是直接發給鏈上的,這些都是可驗證的錢包。



那幾個最大的錢包地址,其實一個是資產合約地址,用於用戶做現貨交易的地方,所以自然會有很多 Token 那裡存在。


我們開放提現後,有幾個大戶把 Token 提出來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是誰,但他們沒有選擇直接在交易合約裡賣掉,而是提現到自己的地址,說明他們可能是長期持有者。


我理解大家對「96% 集中」這個數字的疑慮,但實際上至少 80% 的份額都是鏈上可驗證的、透明的鎖倉。


現在流通的大概只有 10%,包括我們從 APX 過來的用戶轉換份額。我們當初給老用戶 1:1 對換的,佔了約 10%;初始空投約佔 8%;後續還會有線性釋放,包括行銷預算在內,都已經寫在我們文檔裡,而且可以鏈上驗證。


之所以合約地址看起來像我們掌控所有 Token,是因為大部分交易行為都發生在這個合約裡,但實際上很多 Token 屬於用戶。


Mable:那 Yzi Labs 是你們目前唯一的私募投資人?


Leonard:是的,但他們只是少數股東,持股比例不高。不過他們給了我們很多支持。


Mable:那他們那部分 Token 有沒有鎖倉?社區對這塊會比較關心。


Leonard:我們不能揭露具體協議內容,但可以說,他們並沒有任何套現的意圖。他們不缺錢,也不急著賣。


從 TGE 到現在,我們在 BNB 生態的表現也已經證明了專案的價值。所以,即便沒有強制鎖倉,他們也沒有動力去砸盤。


他們能拿到的 Token,只來自 5% 的團隊分配額度中的一小部分,這個也是完全透明的,鏈上可以查。因為他們投的是股權,不是 Token 本身。


而且這部分的比例也遠低於他們實際的投入。你可以理解為,這是一個非常小的激勵份額。但正因為 Token 上線後的漲幅很大,就算這 5% 中的一小塊,現在看起來也變得「金額不小」了。


但從 Token 比例來說,我覺得不用太擔心。而且從動機角度,他們幾乎沒有理由現在就賣幣。只是具體協議我們有保密義務不能講太多。


第二階段的積分計畫有哪些邏輯?


Mable:那既然聊到 Token,我們也順帶聊聊你們的 Genesis 第二階段的積分計畫吧。我記得你們現在還在跑積分,應該剛好進入第二個週期。能簡單講講設計邏輯嗎?


Leonard:當然。這輪積分計畫其實是在 TGE 前兩週就開始了,總共持續四周。


我們剛結束第三週,還剩下一週時間。我們會在這一輪分配掉總供應量的 4%,目標是盡可能公平、平均分配給大家。


我們特別想獎勵那些真實參與交易的用戶。畢竟,這種活動一定會吸引一些專門來刷積分的用戶,所以我們也一直在不斷優化規則,確保真正的交易者、忠誠用戶、長期持倉的人能夠拿到獎勵。


我們當然不可能列出所有判斷標準,不然總是會有人找到漏洞。但比如說,像持倉時間長的用戶,通常就是真正的交易者。我們也會看一些其他行為數據,過濾掉明顯在刷的帳戶,盡可能讓獎勵發到真實用戶手上。


從效果來看,這輪活動在交易量上相當成功。在我們宣布積分活動的結束時間和總分配額之後,平台的交易量直接起飛了,甚至超過了其他項目,一度成為 perp DEX 裡交易量排名第一的。


我們已經連續三、四天日交易量排在第一名了。


Mable:那第三季的時候,你希望大家也去嘗試別的東西,還是無所謂?


Leonard:當然我們也希望大家把他們的現貨交易活動遷移到我們平台上,然後告訴我們他們真正想要的功能是什麼。因為現在有很多人在測試,我們收到了大量回饋。雖然有時候聽起來會有點刺耳,但我們還是很重視。


因為現在我們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了。所以在新一季裡,希望大家來體驗我們的現貨產品,並告訴我們你們想要看到哪些資產上線,還有你們希望增加什麼功能。


Mable:不過現貨的流動性交易對,大概不會像在 Aster 上能交易到那麼多其他資產,對吧?


Leonard:是的,目前我們只有一些主流的,像是 BTC、ETH。我們希望能和更多的發行平台合作,為早期專案提供流動性,這是我們已經嘗試過並且會繼續嘗試的方向,例如資產的生成過程,以及早期資產的流動性。


因為我們提到整個 Adventure Index 的核心之一就是如何能更快地上線新資產。如果我們也能快速為這些資產提供流動性,那麼整個過程就會非常高效,這也是市場真正需要的。所以我們會在不同專案上繼續推進這件事。


Mable:那關於第二季的獎勵,實際的發放會等到第三季結束才一起發嗎?還是說有別的安排?


Leonard:我們的想法是這樣的:第二季之後,你能拿到多少積分和分配額度,這部分訊息會很清楚、透明地展示給大家。至於具體的分發方式,我們還在設計中,要考慮什麼才是最適合的。


例如不能只顧及新參與的人,也要考慮到現有的代幣持有者。大家會擔心,如果立刻把 4% 的獎勵砸到市場上,會不會造成巨大的拋壓。所以項目方在釋放節奏上一定會有一些調整空間。但你能獲得的額度是多少,這一點會在第二季結束後立刻對所有人公開透明。


Mable:所以會有解鎖計畫或類似的安排嗎?


Leonard:我們確實在研究這樣做的可能性,會根據情況去設計方案,而且會很快公佈——畢竟只剩一周時間了,所以很快大家就能知道。


這也是我們正在考慮的重點,如何在現有持有者的利益和新進用戶的激勵之間找到平衡。所以我想在接下來的兩三天內,我們會做出最終決定,並發佈公告。


Mable:我看到社群裡有人在討論,但沒有人給出明確的回答,所以我想還是在直播時直接問你比較好。那在進入第三季之前,你們目前並沒有對現貨交易做任何激勵措施對嗎?那就目前來看,永續、現貨以及你們剛剛提到的一些高風險產品,它們的交易量分佈大概是怎麼樣的?


Leonard:永續合約依然佔了絕大多數,因為現在市場的交易需求基本上都集中在這一塊。


大概 90% 以上的交易量都在永續合約裡,其中超過 80% 又集中在 BTC 永續合約上。所以從交易量的分佈來看,大致上就是這樣。


Mable:有趣的是 BNB 其實不在其中,我原本以為 BNB 至少會和以太坊在永續交易裡差不多佔比。


Leonard:我覺得這是因為對那些真正想交易 BNB 的人來說,Binance 本身的產品已經非常成熟了。而在其他市場,BNB 的需求其實沒那麼大,所以相對來說交易量不高。


Mable:我覺得關於代幣的部分我已經問得夠多了。我們來聊聊 XPL 事件吧。我知道有些細節你可能不方便透露,但在你能分享的範圍內,你能不能帶大家回顧一下當時的狀況?比如說 XPL 永續指數定價配置出錯導致價格一度飆到 4 美元,給一些用戶帶來了損失。你能不能跟大家講講事後的複盤過程?


Leonard:關於這次的經歷,其實後來在 Twitter 上也有一些非常聰明的人把問題點總結了出來。我認為我們犯下的最大錯誤在於,當時它被卡在了「盤前模式」裡。


如果是普通的永續合約,它會自動跟上正確的指數價格,就不會出現價格飆升、偏離市場價格的情況。但盤前永續本身就存在這樣的風險──因為它的定價只能依賴內部的撮合簿,而不是公開市場的價格。換句話說,在盤前階段,本來就沒有外在價格來源,只能從我們內部的訂單簿去推導出價格。我們在調整配置時,錯誤地從內部訂單簿導出了一個錯誤的價格。


我們很快就發現了這個錯誤,立刻把它切回了普通永續的模式,這樣就恢復正常了。是我們失誤,我們也很快做出決定──全額補償受影響的用戶,由我們自己承擔損失。因為這個問題在當時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它也再次提醒我們:盤前產品本身的風險更高。


未來我們會採取一些改進措施。首先,即便是盤前永續,我們也可以透過外部的盤前市場來取得預言機價格,例如參考 Binance 等交易平台的盤前數據,而不是只依賴內部撮合簿。如果當時有這樣的機制,這次事件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當然,只要是盤前市場,就不可避免存在風險,如果缺乏外部價格訊號,且流動性不足,就總有可能出現類似的價格偏離。所以,這需要我們在兩個方面找到平衡,一方面要判斷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管理這種風險,另一方面要看市場對該產品的需求有多大。如果市場確實需要,就必須提升風控手段,確保系統的穩健性,避免同樣的錯誤再次發生。


Mable:關於預言機的問題,我其實有一個相關的疑問。我記得你們計畫也會上線股票代幣化的產品。那麼,這類資產的價格預言機或資料來源會來自哪裡?你們會打算提供 7×24 小時的優惠嗎?


Leonard:我們現在使用的預言機是像 Pyth 這樣的來源。目前因為預言機本身的限制,我們沒辦法做到 7×24。比如說,當沒有數據時,我們就無法持續提供價格。我們可以用類似「盤前」的方式,也就是沒有預言機報價時,用內部訂單簿去推導價格。


但這種方式的問題是,我們只能把交易限制在一個價格區間內。但這樣其實就失去了意義──如果波動被限制在 ±2%,大家通常不會有交易興趣;而一旦真正出現波動,交易需求反而最高,這時又因為風控太嚴而無法正常交易,對用戶來說風險很大。


所以,目前我們還沒辦法在盤後時段提供股票代幣化的交易服務。除非我們能找到更好的預言機,能涵蓋更長的時間段。例如我們現在在研究一些指數類的標的,它們的期貨在多個市場上都有交易,因此預言機能提供接近全天 23 小時的價格數據。以納斯達克指數為例,就可以透過期貨市場持續取得行情。如果是這樣的資產,我們有可能開放接近 24 小時的交易。但如果是單一股票,目前還是會受限於預言機本身無法全天候提供價格的現實。


Aster 會回購嗎?


Mable:我記得在另一場訪談裡有人提到你們可能會有回購計劃,那麼這類舉措一般會以怎樣的頻率進行呢?


Leonard:我覺得我們暫時不想承諾一個固定的時間表。我們更傾向於讓專案方或營運方對收入的使用有更多自主權。話雖如此,我們確實會進行回購,並且會拿出一定比例的收入投入其中。只是具體的金額和頻率會在之後公佈。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不會把它設計成一個固定不變、完全可預測的機制。相較於其他一些項目,我們會保留更多彈性,以便根據收入情況來做最優配置。


Mable:是的,其實在這個問題上,不同的創辦人看法差異很大。例如 Pengu 的創辦人他們認為回購並不是資金的最佳用途,只是因為外界有期待和壓力,所以才去做,算是一種行業慣例。而另一邊,例如 Pyth 的人則認為,所有的收入都應該 100% 回流到代幣,這是他們的堅定立場。我知道你現在的回答並不是代表 Aster 的最終決定,但就理念層面而言,你怎麼看待這種執行邏輯?


Leonard:我個人是個比較務實的人,我覺得最好的答案往往在兩端。極端化的方案很難在所有情況下都適用。有時候,把 100% 收入都用來回購可能是最優解,但在其他時候,留出更多比例去投入專案建設,反而更有利。


所以關鍵是保持彈性。隨著我們進行一兩次回購,社區會逐漸建立起信任,相信我們是善意、負責任地使用資金。最終,等項目更加成熟後,我們也可以把機製做得更自動化、更標準化。我自己有傳統金融背景,也讀過不少相關的東西,所以在這一點上還是偏理性和審慎的。


我年輕的時候讀過很多投資類的書,所以我能理解為什麼有人會說回購並不一定是最優選擇。因為它本質上有點像分紅,當一家機構選擇分紅,通常意味著沒有更好的方式來利用這筆資金。而對我們這樣的專案來說,我們確實還有大量機會把資金用在更有價值的地方,例如投資團隊、投資夥伴關係,進而推動專案的進一步成長。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代幣價格會直接影響回購的效率。如果只是用一個自動化演算法來執行回購,而價格又正處於高位,那麼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有時可能有效,但往往也會造成市場預期被扭曲,價格反而被推高。


所以我覺得有兩點很關鍵:


第一,回購的比例以及收入中到底有多少應該用於回購,這些都應該根據專案所處的階段靈活調整,而不是一成不變。


第二,我認為在執行層面並不需要 100% 透明,否則反而可能降低效率。但在回購完成之後,所有資訊必須公開透明,記錄在鏈上,供所有人監督。否則就會變成一種噱頭:你宣布要回購,但沒人知道你從哪裡回購、回購了多少,這樣就沒有意義。


因此,在執行時我們需要一定的彈性;但事後,必須讓所有資料透明化可查,確保外界能夠清楚知道我們確實做了什麼。


Mable:所以你們可能會這樣披露,比如說,這一季度你們決定只拿 30% 的收入用於回購,同時解釋清楚為什麼需要把剩餘資金用於其他用途。這樣邏輯上就很合理。


Leonard:沒錯,而且我們可以隨時調整。如果社群有強烈的回饋,提出了很合理的意見,我們完全可以改。正是因為一開始沒有把比例固定死,才有這種彈性,可以隨著時間而不斷優化。


Mable:是的,特別是當你們的市值越來越大時,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總要找到一個平衡。我相信你們已經在經歷這種情況了。


Leonard:確實,我們的規模成長得很快,也不斷學習。


Mable:我想再聊聊產品本身。我看了你們現有的功能,你之前提到希望逐步提供更多類似中心化交易平台的功能和服務。不過你們已經有網格交易(grid trading)功能了。為什麼當時會優先推出這個?


Leonard:其實我們很早就上線了這個功能,那還是在內部測試交易平台階段。顯然,這是一個挺實用的功能,尤其是對那些不是特別專業的交易者來說,如果他們只想跑某一種策略,這個工具就非常方便。它對交易平台來說也很好,可以從一開始就提供這樣的功能,保障使用者體驗。


不只是手續費收益,更重要的是流動性。因為大多數散戶用戶,如果不給他們這樣的工具,他們往往只會下市價單,直接吃掉盤口價。但如果你給他們配備了這樣的工具,他們就會用限價單去交易,這樣不僅能跑策略,還能反過來成為流動性提供者。所以這其實是雙贏局面:散戶可以跑策略,同時也能為市場提供流動性。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很早就上線了這個功能,並且一直延續到今天,逐漸沉澱下來。


Mable:那你們現在的交易使用者畫像大概是怎麼樣的?我猜你們也會關注 IP 分佈之類的資料吧。


Leonard:以前我們的 IP 大多集中在亞洲。當然這些資訊我們基本上是自託管的,不需要掌握每個使用者的全部資訊。只是從整體 IP 使用來看,在 TGE 之前,用戶主要來自亞洲。但在 TGE 之後,我們明顯感受到來自西方世界的興趣越來越大。從 Twitter 也能看到,越來越多說英語和歐洲語言的使用者在討論我們。所以可以說,用戶組成正在改變。


Mable:我聽說有一些外部團隊在使用你們的 API 和數據,好像有人回饋過數據格式的問題。你們這方面有沒有改進計畫?


Leonard:對,這方面我們收到了很多回饋。我們團隊幾乎是全天候在處理這些問題,如果有時沒能及時回應,非常抱歉,但我們確實在逐步清理技術債務。大家也可以隨時加入 Discord,或是直接 DM 我,或是透過我們的官方 Twitter 帳號聯絡我們。其實在 TGS 之後,就已經有一些開發者主動聯絡過我們,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技術改進建議。例如其中一個讓我們頭痛已久的問題,就是 Solana 合約的儲值速度偏慢。後來就有開發者主動提出幫忙,現在已經拉了一個小組,直接跟我們團隊對接,研究解決方案。


我們現在幾乎是每天發布三次迭代更新,以確保系統改進能盡快落實。我想大家很快就會看到明顯的改善。如果還有什麼讓你困擾的地方,請一定告訴我們,我們真心希望能盡快修復。


如何打造 Aster Chain?


Mable:是的,Solana 這邊如果還有需要的話,我們一定會幫你們解決。我覺得這跟 Arbitrum 或其他鏈的情況差不多,大家應該都會很有興趣跟你們合作。我想換個話題,你之前在另一次訪談中提到 Aster Chain,能不能多聊聊?你們期待這條鏈未來會承擔什麼角色?


Leonard:我們希望所有鏈上的交易都能做到透明、可驗證,同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交易隱私。這是我們做 Aster Chain 的目標。


有些競爭對手會花很多資源在自己鏈上建立完整生態,但這並不是我們想要重點投入的方向。我們更希望去和其他鏈集成,然後把這些交易的信用聚合到我們這條鏈上,讓所有人都能驗證。我們不是說那種做法不好,其他專案在搭生態,也做得很好。只是我們的重點不一樣-我們更關注 交易體驗。


我們希望至少未來三到六個月裡,專注於提供一個好的交易環境和使用者體驗。 Aster Chain 的定位,是提供透明度和可驗證性,而不是要去打造另一條「萬能鏈」,吸引所有人來上面建造東西。坦白講,我覺得現在鏈已經夠多了,我們不需要再多一條新的 L1。


但我們確實需要更好的去中心化交易體驗。所以我認為這才是 Aster Chain 的價值所在。當然,策略也可能會隨著時間調整,未來可能會有轉向,但至少當下,我們要聚焦在打造一個更好的交易平台。


Mable:我明白,就像 Hyperliquid 也受益於自己擁有鏈,既能收取 gas 費用,也能有協議收入。我猜你們在起步時也有類似的考量吧?


Leonard:對,我認為長期來看,我們可能會在鏈本身上投入更多。但短期內,我們的重點還是把所有交易功能做好。畢竟要建造一個完整生態,是一項非常龐大且複雜的工程,我們不想現在就被分散精力。我們最擅長、最應該專注的,是建構一個功能齊全、使用者體驗接近中心化交易平台的交易平台。至於 L1 生態,那是未來可以考慮的。


Mable:對,我是說,假設你們有很多交易都在 Aster Chain 上結算,那麼你們就基本上能獲得協議收入,而這些收入不會流向其他 L1 或其他 EVM 鏈。我的意思是,這是不是你們背後的考慮邏輯?


Leonard:有兩點。第一點,目前我們確實把交易放在自己的鏈上,但它只是內部運行,還沒有真正公開。它會消耗 Gas,但還沒有完全啟動。我們希望把這些資訊公開,讓大家可以運行節點並進行驗證。這是我們想達到的目標。至於是否要圍繞它搭建完整的生態系統,現在並不是首要任務。我們以後可能會做,但目前還不是重點。那會在我們覺得平台已經夠成熟之後再考慮。


Mable:你們有做做市商計畫嗎?有人可以申請加入嗎?


Leonard:我們確實有做市商計劃,如果你去我們的網站文檔裡,就有一個 Market Maker Program 頁面,上面寫了詳細信息,包括交易量要求、手續費,以及他們能獲得的激勵池代幣,這些代幣是和其他積分系統分開的。有興趣的人可以直接透過電子郵件聯絡我們,所有資訊都在這個頁面上。


Mable:那你方便分享一下目前已有多少做市商嗎?還是說暫時不能透露。


Leonard:具體數字我就不透露了。不過可以說我們已經接觸了很多,也有不少已經進駐。活躍的做市商其實是動態的,因為交易量大,他們會更活躍。如果流動性需求增加,也會有更多人加入。


對,他們主要是提供信用交易,只有有流動性需求,他們才能賺錢。過去兩週,交易量非常大,很多人願意為優質的交易支付費用。每天都有很多詢問,想加入做市商計劃,因為大家看到市場流動性,就知道可以透過提供流動性賺錢,這需求量很大。


Mable:現在你們只有網站端和桌面端,你們會開發行動端 App,或是透過其他前端來分發嗎?


Leonard:其實我們有行動端,只是可能沒做足夠的宣傳,讓大家知道我們有完整產品。


Mable:哦,真的嗎?


Leonard:是的,我們有 Android 版本,在 Google Play 上可以下載。 iOS 版本也正在申請 App Store 上架的過程中,但確實已經有了。


我們還在和其他錢包合作。例如,我們和 Trust Wallet、SafePal 合作,讓他們幫我們建造前端。就像 Base 的做法一樣,Base 和 Phantom 也做了類似的事情。我們很快就會和 Trust Wallet 上線,讓大家可以直接用 Trust Wallet 或 SafePal 開始交易。我們正在和多個合作夥伴推進,如果有錢包想和我們一起做前端,我們非常歡迎。


因為我們支援多條鏈,使用者不需要把資產先跨鏈轉過來。例如 Solana,你可以直接存入。所以如果有聽眾想跟我們一起做前端,而不是替我們做前端,非常歡迎聯絡。我們也在尋找合作夥伴。


原文連結


歡迎加入律動 BlockBeats 官方社群:

Telegram 訂閱群:https://t.me/theblockbeats

Telegram 交流群:https://t.me/BlockBeats_App

Twitter 官方帳號:https://twitter.com/BlockBeatsAsia

举报 糾錯/舉報
本平台現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協議,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帳戶, 可以登錄 後發表評論
選擇文庫
新增文庫
取消
完成
新增文庫
僅自己可見
公開
保存
糾錯/舉報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