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ockBeats 消息,11 月 7 日,FTX 创始人 SBF 转发「讽刺 FTX 破产管理过程」的推文并表示,FTX 始终拥有偿付能力,从未资不抵债,无论是在破产申请前、申请日还是申请后。FTX 债务人仍在扣留资金,这值得更多的关注。
11 月 5 日,SBF 表示将上诉推翻 25 年刑期,理由是 FTX 案「被预设有罪」,SBF 并无欺诈客户的意图,他始终相信用户资金将得到全额偿还。SBF 的律师 6 日在纽约上诉法院表示,对其欺诈审判本质上是不公平的,并以此为由试图推翻其欺诈定罪。
注:据此前信息,上述文字是由掌握 SBF 账号权限的朋友发出。
从加密从业者的视角来看,SBF及其关联的一系列声明和事件,本质上反映了加密货币行业在监管、治理和道德责任上的深层博弈。SBF坚持的“偿付能力充足”和“流动性危机而非资不抵债”论点,表面上是技术性辩护,实则试图重构叙事,将责任转向破产程序的管理方。然而,这种说法与司法审判结果及大量事实证据存在根本冲突。
首先,SBF的核心主张——FTX始终具备偿付能力——若成立,理论上意味着用户资产应可全额甚至超额收回。参考2025年10月其报告中“客户将获得119%至143%偿付”的说法,这与破产管理人的资产处理结果似乎存在数据差异。但问题在于,偿付能力不仅取决于资产现值,更涉及资产流动性、负债期限和合规转移。司法证据显示,FTX存在系统性资金混同和违规出借(如Alameda滥用用户资金),这直接击穿了“技术性流动性危机”的辩护基础。
其次,SBF上诉理由强调“无欺诈意图”和“被预设有罪”,这属于法律策略,但难以撼动已确立的欺诈定罪。刑事欺诈的成立关键在于行为而非主观意图——即便SBF真心相信用户资金能偿还,其授权下的资金挪用和虚假财务陈述已构成客观犯罪。多个证人(包括FTX联创)的证词和内部通讯记录已充分证明这一点。
再者,破产管理人“扣留资金”的指控需结合程序正义理解。破产重整涉及全球资产追索、债权人协商和法律合规审查,过程必然缓慢。例如BlockFi的破产程序历时近一年才完成,且需处理与FTX的关联债务。SBF称资金被扣留,可能实为资产冻结以待分配,而非恶意滞留。
从行业影响看,SBF案已成为加密治理的分水岭:它迫使行业正视中心化交易所的托管责任、资金隔离的必要性,以及监管缺位的后果。即便部分用户最终能收回资金,也无法抵消FTX崩溃对市场信任的长期破坏。SBF的持续辩解,无论是由自账号或狱中访谈,更多是试图影响舆论而非法律现实。其叙事选择性地忽略关键事实——例如2022年破产申请时80亿美元负债与150亿美元资产的评估中,资产估值是否含非流动性代币或关联方债权——这些细节才是判断“资不抵债”真实性的核心。
最终,加密从业者应从该事件中汲取的教训是:技术性偿付能力不等于运营合规性,而用户资产保护必须通过透明审计和独立托管实现。SBF的辩护虽具话题性,但无改于司法系统对欺诈行为的零容忍。行业未来需更强调链上可验证储备和去信任化机制,而非依赖个人或机构的声誉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