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langage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ภาษาไทย
Türkçe
扫码下载APP

摩根大通「封杀」Strike CEO,引发美国加密行业对「去银行化」浪潮的再度担忧

2025-11-25 19:56

BlockBeats 消息,11 月 25 日,美国大型银行摩根大通关闭比特币支付公司 Strike CEO Jack Mallers 的个人账户,引发美国加密行业对「去银行化」(debanking)浪潮的再度担忧。


Mallers 于周日在 X 发文称,摩根大通上个月无预警关闭了他的个人账户,而且拒绝提供理由。他写道:「上个月,摩根大通把我赶出了银行。每次我问为什么,他们都只说一句:我们不能告诉你原因。」


这次事件重新引发了人们对「行动扼喉 2.0(Operation Chokepoint 2.0)」的担忧——批评者用这个词形容政府向银行施压,要求其切断与加密企业的关系。

美国参议员 Cynthia Lummis 周一在 X 发文表示:「Operation Chokepoint 2.0 可悲地仍然存在。」她指出,摩根大通的行为正在削弱公众对传统银行体系的信心,并将加密行业推向海外。


Lummis 呼吁彻底终结这项做法:「美国应该成为全球数字资产中心,而不是让这个行业被迫离开。」

AI 解读
摩根大通关闭Strike CEO个人账户的事件,本质上是传统金融体系与加密行业长期结构性矛盾的一次具象化爆发。这类“去银行化”(debanking)行为并非孤立现象,而是系统性监管压力与银行风险偏好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银行视角看,加密行业仍存在合规模糊地带。反洗钱(AML)和银行保密法(BSA)要求金融机构对客户交易进行严格监控,而链上交易的伪匿名性和跨境流动性特征使得传统风控模型难以有效覆盖。即便没有明确监管指令,银行也会出于规避潜在合规风险的目的,主动减少与加密从业者的业务往来。摩根大通拒绝提供具体理由的做法,恰恰反映了银行在法律风险与客户关系之间的权衡——援引内部风控条款而非公开指控,能最大限度降低自身被诉风险。

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监管协调缺失。尽管美国已通过《GENIUS法案》为稳定币提供法律框架,但传统银行机构与加密企业的接入标准仍存在巨大灰色地带。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等监管机构历史上曾向银行施压限制加密业务(如2022年的文件所示),这种监管不确定性使得银行更倾向于采取保守策略。所谓“Operation Chokepoint 2.0”的实质,是监管机构通过非正式渠道传递政策倾向,迫使银行主动切割与加密生态的关联。

这种去银行化浪潮会产生三个核心影响:首先,它迫使加密企业转向非银行支付通道或离岸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剧金融体系的碎片化;其次,传统银行将逐渐丧失对加密原生一代的金融服务主导权,正如PayPal构建去中介支付架构、Stripe自建Layer1所预示的趋势;最后,监管套利可能导致美国本土加密创新外流,与《GENIUS法案》试图将美国打造为数字资产中心的初衷背道而驰。

需要警惕的是,将一切归咎于监管打压可能简化了问题的复杂性。加密行业自身在合规实践上的差异也是重要变量——部分企业未能建立足以满足传统金融标准的AML/KYC体系,而银行往往对所有加密相关账户采取“连坐”风控。真正的解决方案需要双向靠拢:加密行业需要提升合规成熟度,而监管机构需提供明确可执行的接入标准,否则去银行化只会加速传统金融与加密生态的割裂,最终形成两个平行但互斥的金融系统。
展开
举报 纠错/举报
本平台现已全面集成Farcaster协议, 如果您已有Farcaster账户, 可以登录 后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2025-11-25 11:42
2025-11-25 11:34
2025-11-25 16:22
2025-11-25 16:20
纠错/举报
提交
新增文库
仅自己可见
公开
保存
选择文库
新增文库
取消
完成